展望“十四五” 奮進新征程(水利篇)

——努力實現雨城區水利事業高品質可持續性發展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1-05-28 08:31:21 編輯:羅鎮 點擊:

“十三五”期間,雨城區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大力實施了一批骨幹水利工程,不斷推進民生水利工程建設發展,水利基礎設施不斷夯實。

全區投入800萬元實施農村供水鞏固提升工程55個,改善提升包括1.1萬貧困人口在內的全區3.67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投入900萬元新增灌面3200畝;對6座小型水庫及供水管網進行了全面維修維護;投入1億元新建堤防8公里,隴西河、周公河、濆江河等重要河段河道得到有效治理;投入8000萬元治理水土流失治理面積113.11平方公里;省、市、區重點項目九龍水庫樞紐主體全面完工,成功實現向雨城區主城區試供水,累計完成項目投資4.6億元。治水管水成效顯著,河長制體系不斷完善,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長效推進;投入資金500萬元,實施河湖劃界220公里;成功創建上裏古鎮國家級水利風景區,青衣江國控龜都府出境斷面水質地表水環境品質城市排名長期名列全國前列。防汛減災能力不斷提升,投入資金300萬元,建成11處自動雨量站、7處自動水位站、8處視頻監控站、6處自動圖像站、44處簡易雨量與預警廣播站,對154個山洪災害危險點,16座水庫,10處重點河段實現全方位預警監測。
“十四五”期間,雨城區水利局將繼續踐行“16字”治水方略,全面落實“水利工程補短板、水利行業強監管”“五大工程”措施。到2025年,實現重點領域改革取得新突破,行業運作、建設、管理機制體制更加順暢,水利資訊化智慧化水準顯著提升;水旱災害風險防控能力不斷增強,防洪突出薄弱環節基本解決,現有病險水庫安全隱患全面消除,監測預報預警調度體系不斷完善,在充分論證基礎上,科學提高江河防禦標準,重大水安全風險防控能力進一步提升;水資源配置格局明顯優化,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基本建立,節水型生産生活方式基本形成;農村供水人口普及率達到95%以上,農村規模化供水人口覆蓋比例達到55%;河湖監管進一步加強,水源涵養能力明顯提升,重點河湖生態流量保障目標滿足程度達90%以上,河湖生態環境明顯改善,人為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重點地區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涉水事務監管效能明顯增強,水資源、河湖生態、水土流失、水旱災害等監測預警體系基本建立,水資源節約、保護、開發、利用、配置、調度各環節監管全面加強,水利工程運作管理安全規範。
大力實施防洪能力提升工程
維護河勢穩定,協調好干支流關係,減輕幹流防洪壓力,提高洪水風險防控能力。科學提高洪水防禦工程標準,有效應對超標洪水威脅。大力實施中小河流治理項目。
“十四五”期間計劃投入資金1.9億元在隴西河、周公河、楊村河(雨城區段)、名山河(雨城區段)實施中小河流治理項目5個,綜合治理河道長度41.4km。投入資金1億元,在青衣江草壩段的左岸綜合治理河道長度4公里。
同時,整合每年國家和省級水利救災資金和水利發展資金,實施汛期水毀修復和山洪災害非工程措施項目,確保受損水利基礎設施和設備正常發揮功效,全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
大力實施水資源科學配置工程
優化水資源配置格局,積極爭取市、區財政資金,加快推進水資源水量分配改革,將全區用水總量科學分配到鎮(街道)。
加強供水安全風險應對,逐步建成豐枯調劑、聯合調配農村供水安全保障體系。圍繞鄉村振興行動,完善灌排工程體系,提高保障糧食安全能力。不斷探索城市管網向農村延伸和農村供水工程與城市管網互聯互通,統一標準、統一管理、統一維護,建設規模化供水工程,實施小型農村供水工程標準化建設改造,暢通供水網路的毛細血管。
計劃投入資金3億元,實施城鄉供水一體化工程項目,按照“建大、並中、取小”的原則,建設一批大、中型農村集中式供水工程,逐步減小現有供水工程數量,對原有小型農村飲水工程進行改造、整合、並網,覆蓋各個鎮、街農村群眾,優化水資源利用,降低用水成本,推進農村規模化供水。
大力實施河湖健康保障工程
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和流域系統性出發,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實施重大水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維持河湖生態廊道功能。啟動並完成鳳鳴水土保持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創建項目,科學治理水土流失,提升水土保持率,因地制宜推進生態小流域建設,築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推進河湖水系綜合整治。以水資源超載區、水生態脆弱區、水生態退化區為重點,推進河湖生態環境治理修復。科學開展生態補水和河湖水系連通,切實保障河湖生態流量(水位)。
水惠民生,水興産業。全面落實河(湖)長制工作,從河(湖)保護的制度機制層面狠抓組織體系建設,從河(湖)治理的成效層面狠抓河(湖)水域環境品質的提升。在鄉村振興戰略中,全面推進“優質水資源、健康水生態、宜居水環境”的建設工作,大力推進水美新村建設,為全區人民逐步呈現“人水和諧、幸福宜居”的水生態宜居環境。推進河(湖)健康評價工作,從水環境品質的提升、水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水系連通等方面進行科學評估、示範帶動,啟動並完成嚴橋河健康評價和草壩鎮鳳鳴柏枝廟河水土保持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
在推進河(湖)管護示範縣建設中,將從責任體系完善、制度體系健全、管理保護規範、基礎工作紮實、管護成效明顯等方面打造一批“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河湖。在河(湖)治理中,堅持依法行政,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雅安市青衣江流域水環境保護條例》《雅安市區村級河(湖)長制條例》等相關法律,保持高壓態勢,嚴厲打擊非法採砂行為,持續推進河(湖)“四亂”問題清理整治等,不斷讓全區河(湖)水域環境“臟、亂、差”問題得到有效改善和遏制。
大力實施智慧水利建設工程和水利行業強監管工程
完善水利資訊化基礎設施。推進水利工程和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相融合,加快水利工程智慧化、農村水網智慧化。基於資訊融合共用、工作模式創新、業務流程優化、應用敏捷智慧等思路,推進涉水業務智慧應用,提升資訊整合共用和業務智慧管理水準。
不斷完善行業監管體系,按照“全面覆蓋、上下貫通、保障到位”的要求,聚焦水利工程建設和運作、水資源管理、河湖管理、水旱災害防禦、水土保持、水利資金等重點領域,進一步明晰綜合監管、專業監管、專職監管、日常監管四個層次的職責定位和任務分工,不斷加強監管制度建設、隊伍建設、資訊化建設,推進常態化監管、規範化監管和法治化監管,全面提升涉水事務監管水準,努力實現水利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雨城區水利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