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記憶 紅軍在天全的財政經濟和文化宣傳工作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1-05-14 09:59:47 編輯:羅鎮 點擊:
今天,講述紅軍在天全的財政經濟和文化宣傳工作的歷史故事。
1935年11月27日,中共四川省委對蘇區財經工作做出8項指示: 一是統一財政,劃分開紅軍與地方財政系統;二是立即集中地方機關沒收徵發的現金和一切物資到省財委會,作為工農銀行發行蘇票基金;三是各縣地方機關應立即實行統一的預算,由縣財委會統一開支,並報告省財委;四是維持蘇票信用;五是地方機關應立即收集一切蘇區出産的物資(如茶、藥材、硫黃、菜籽、銅、鐵器、木材等),教育工作人員愛惜物資,反對破壞物資行為;六是提倡群眾辦合作社,宣傳群眾集資入股,發展合作社運動,開設合作商店、藥鋪、飯館,建立對外貿易,用赤區出産的茶、藥、硫黃等去調換白區的鹽巴、布匹;七是獎勵群眾冬耕,種洋芋、小麥,多喂母豬、母羊,禁止宰殺耕牛、母豬,不準殺20公斤以下小豬;八是提倡開設工廠(紙、鍋、 鏵、碗等廠),開鹽井,提倡發展手工業。在落實中共四川省委財經工作指示中,紅軍在天全縣老場鄉興辦了1個鹽廠,設3口井、2盤灶、10口鍋,每天可出花鹽400公斤,解決了食鹽缺乏、緊張的問題。在太平區開辦茶廠,生産“紅軍茶”。還開辦了一個工農飯館(原縣百貨公司門市部),使用紅軍發行的貨幣。
紅軍所到之處,都要組織幹部、戰士向人民群眾開展深入細緻的宣傳、鼓動工作。宣傳紅軍的主張和紀律,編演話劇、活報劇、歌曲、蓮花落、金錢板等文藝節目,教人民群眾唱革命歌曲。紅軍利用舊石碑、石牌坊、石路橋、石柱子和石墻壁等精心刻寫標語、口號,喚醒人民群眾的階級覺悟,擴大中國共産黨和工農紅軍的影響。
紅軍在天全期間留下的標語口號保存到現在。標語上都寫有“拔起”“德誠”“漳樹”“崇安”“認真”“楠木”“湯木”“紫光”“烈焰”等政治部和總政治部代號。如“只有中國共産黨才能救中國! 救窮人!——紫光政治部”“鐵證:只有共産黨才是民族獨立的唯一領導者,只有工農紅軍才是抗日反帝的急先鋒!——拔起政治部”等。
1935年10月,紅軍在天全思延鄉銅頭場(今屬蘆山縣)開辦衛校一所,校長為傅連暲,有男女學員70余人。
1935年12月初,紅軍大學遷駐天全縣老場鄉紅岩壩。紅軍大學 在紅岩壩創辦《紅爐》校刊,劉伯承親筆題寫刊頭並題詞:“我們學校就是一個紅爐,我們學習軍事、政治、文化,以及向一切惡劣的自然環境做鬥爭,克服一切困難,就要在這個‘紅爐’中來鍛鍊。堅強的革命意志就是在通紅的爐火中鍛鍊出來的。”《紅爐》校刊為四開張油印刊物,在天全共辦了17期。
紅軍在縣城火神廟(老縣車站處)和今城廂二小原宿舍內創辦了 兩所工農小學(簡稱一小、二小),由一位姓馬的紅軍任教育委員,張星躍任“學董”,負責辦學事宜。一小由高治國、董映南任教,胡映忠擔任炊事工作,有學生80多人。二小由馬元甫、彭玉新任教,有學生70多人。兩校均有石刻校印,教材是手刻油印本,內容以紅 軍標語、口號為主。後來又在始陽福音堂(原始陽鄉政府內)創辦了 一所工農小學(也叫列寧小學),設4個初級班,有學生200多人,由李克容(李慷,天全魚泉人)任校長,高昌庭、曾大用、沈連先任 教師。另創辦兒童夜校一所,有學生60余人。(天全縣革命老區發展史辦公室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