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袤沃野繪新篇 四川德陽全力推進鄉村振興發展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1-04-29 14:41:28 編輯:唐磊 點擊:
四月下旬,德陽廣袤的大地上,處處升騰著生機與希望,綠油油的稻田、規模化種植的現代大棚……千里沃野交織成一幅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的鄉村振興“華章”。
黨的十九大以來,德陽市委、市政府堅持以創新鄉村振興模式為總抓手,以創新産業體系建設為核心,以創新鄉村振興機制為著力點,以創新産權交易模式為動力,不斷創新鄉村振興推進機制,全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取得初步成效。2020年,全市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9790元,同比增長8.4%,總量居全省第3位。
國家4A級旅遊景區廣漢三水易家河壩
創新模式 打造鄉村振興德陽樣板
走進廣漢市三水鎮友誼村“幸福家苑”,一幢幢洋房小別墅坐落有序,與周邊精心設計的亭臺樓閣完美融合。遠離城市“水泥森林”,來這裡體驗慢節奏生活,三江古碼頭、易家渡口、濕地畫廊、櫻花長廊……猶如世外桃源,每當清風吹來,水面泛起陣陣漣漪,岸邊鮮花吐蕊,綠枝搖曳,風景如詩如畫。
友誼村是德陽市集種植養殖、垂釣、自由採摘、觀光、休閒、住宿為一體的休閒旅遊景區。“全國文明村”的創建,加速著三水友誼村的蝶變,一條寬廣的鄉村振興之路正在鋪就……
近年來,德陽市積極探索“特色小鎮+現代農業園區+專合社(家庭農場)”實踐模式,圍繞自然村落,依託傳統農耕文化,走出一條符合德陽實際的鄉村振興道路。除了友誼村,綿竹土門玫瑰小鎮、什邡元石雪茄小鎮等24個特色小鎮已嶄露頭角。
農業園區作為生態農業發展的重要載體和平臺,在促進現代農業發展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德陽市以“雙圈層”産業大環線為依託,推動全産業鏈發展,不斷強鏈補鏈、聚鏈成圈,初步形成國省市縣“四級”現代農業園區發展格局,累計認定一個廣漢市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創建省星級現代農業園區5個、市級星級農業園區16個。
休閒農業蓬勃發展,以農家樂、林家樂、漁家樂為重點的鄉村旅遊新業態正在加快成長。
連日來,廣漢市周裕家庭農場負責人周俊滿臉笑容。這家農場家庭成員4人,主要從事紅心火龍果、葡萄、百香果等水果種植,兼營水果茶、科普教育、親子遊玩等二、三産業,去年純收益實現32萬元。
正是這樣的家庭農場造就了德陽農業欣欣向榮的景象,家庭農場已成為支撐農業産業發展的生力軍,夯實農業園區基礎的排頭兵。德陽市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突出抓好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兩類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重要指示精神,不斷完善發展規劃、健全政策扶持體系、創新工作推進機制,積極引導扶持家庭農場發展,取得了紮實成效,培育形成以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為引領,農民專合社和家庭農場為支撐的現代農業發展新格局。目前,全市市級以上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295家,註冊登記家庭農場2306家,工商登記農民合作社3746家,累計培育高素質農民1000余人。
略坪鎮採摘羊肚菌
創新産業體系 加快現代農業發展
隨著牧原集團30萬頭育肥豬項目、正邦集團80萬頭仔豬項目等290個生豬養殖場在德陽的相繼建成投産,全市在建養殖場62個,預計今年6月底前將全部投産。屆時,德陽年生豬生産能力將達到300萬頭以上。截至3月底,全市一季度生豬出欄達到80萬頭以上、同比增長76%以上,存欄160萬頭以上、同比增長61%以上,實現了“開門紅”,豬肉價格同比下降25%。
近年來,德陽市把産業作為鄉村振興的物質基礎,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重點,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産業體系。按照産、加、銷一體化發展思路,突出優質糧油、生豬兩大主導産業。2020年糧食總産196.4萬噸,同比增産1.1萬噸,實現“十七連豐”;全面落實中、省恢復生豬生産的各項政策措施,全市生豬生産呈現供應改善、價格震蕩回落態勢;中藥材、水果、蔬菜、食用菌、蠶桑等“五大”優勢特色産業發展勢頭良好。羅江、廣漢、中江三個農産品加工園區和一個廣漢部級農産品交易市場建設不斷加快。
創新産業體系建設上,德陽市規劃建設350公里現代農業外環線和150公里都市休閒農業內環線“雙圈層”産業大環線,實現“連線成片、閉合成環”和“一鎮一特色、一園一主業”,推動“村村入園區、戶戶進合作社”。加快成德大道、北京大道沿線成德一體化鄉村振興先行示範帶建設。以大型農業展會為載體,以“三品一標”認證及證後監管為抓手,大力推動農業品牌培育創建。累計通過認證無公害農産品基地面積213.63萬畝,無公害水産品産地26個,無公害畜産品産地45個。認證無公害農産品470個、綠色食品44個、有機農産品30個,農産品地理標誌3個。全市6個縣(市、區)均被省政府認定為農産品品質安全監管示範縣,建成市縣兩級農産品品質檢測機構7個。
羅江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收集
創新鄉村治理  推進基礎設施建設
羅江區金山鎮千魚歡村18組,整潔的鄉村民居外,一座座剛建好的現代化沼氣池取代了以往傳統沼氣池。村民陳其會正將自家沼氣池發酵的農家肥施到房前栽種的蔬菜下。
走進陳其會家中,乾淨的地磚、抽水馬桶、淋浴設施一應俱全……整潔的廁所取代了原有的旱廁。“沒改以前臭得很,夏天蒼蠅蚊子亂飛,現在家裏衛生環境好了嘛,而且人畜糞污都得到了利用。”陳其會樂呵呵地説道。
以往,“一個土坑兩塊板,三尺石墻圍四邊”是農村如廁環境最形象的評價。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我國大力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各地有關部門合力推進農村廁所革命。2020年,德陽市羅江區被確定為全省首批8個“沼改廁”試點縣之一,去年底,已在調元鎮、金山鎮2個鎮8個村完成改造501戶,全面完成省農能辦下達的“沼改廁”項目任務。
截至目前,全市95%行政村生活垃圾治理得到有效治理;63.7%的行政村具備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能力;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86%;整治彩鋼棚174萬平方米。
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堅持基礎先行,德陽正竭力抓好高標準農田和農村公路建設,助力脫貧攻堅跑出“加速度”。今年以來,全市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190萬畝,佔全市基本農田面積的55.4%。全市農村公路里程達到7456公里,所有鄉鎮和建制村100%通硬化路和通客車。
在什邡馬井鎮蔬菜現代農業園區,新建成的2000余畝高標準農田讓當地鳳梨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往日泥濘不平的田間道路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條條嶄新的水泥道路。
説起高標準農田建設,鳳梨村村民丁哲雲高興地説道:“以往這裡是2米的機耕路,貨車開不進來,只能靠火山輪把蔬菜拉出去,現在道路不僅拓寬到5米,還鋪設了水泥,大車也能進來了,以後收割、用水都不用愁了,産量高,增收有保障,我們腰包也鼓些!”
一條高品質的鄉村的道路 連結城鄉經濟的紐帶
深化農村改革 實施鄉村振興推進機制
加快以産權制度為重點的農業農村體制改革,激發農村發展活力。德陽市在全省率先建成市、縣、鄉、村“四級”農村産權流轉交易市場體系,全市農村産權流轉交易市場體系建設工作創造多項全國、全省第一,全國首創的“三書模式”入選《法治藍皮書·四川依法治省年度報告(2020)》。累計成交農村産權項目3574宗,累計交易金額51.7億元,平均溢價率45.8%,最高溢價率達1150%,成為助力全市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
紮實推進農村土地 “三權分置”改革。全市建立完善以鄉鎮為基礎的土地流轉監測體系,土地流轉面積122.85萬畝,土地流轉率38.4%,在全省市(州)排名第四。
2018年以來,市委、市政府堅持每季度一個主題,召開全市鄉村振興現場會,研究部署重點工作,推動落實。打造出羅江白馬關萬佛民俗村、綿竹鄉遇畫裏文創社區、廣漢大數據運營中心、什邡雪茄風情小鎮、旌陽旌韻高槐文創小鎮、中江掛麵小鎮等一大批具有影響力的鄉村振興示範點。市上每年拿出1200萬元,評定1個鄉村振興先進區(市、縣)、6個先進鄉鎮、30個示範村,分別給予600萬元、50萬元和10萬元的財政獎補。
目前,全市累計創建省級鄉村振興先進區1個、先進鎮3個、示範村33個,認定市級鄉村振興先進區(市、縣)2個、先進鄉鎮12個、示範村60個。(德陽市委網信辦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