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蜀文明發源地廣漢:讓沉睡的古籍“活”起來!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1-04-06 11:49:11 編輯:馬強 點擊:
古籍,是人類文明的結晶,是綿延歷史的血脈。一座城市的歷史、文化、精神,往往濃縮在其所在地域典籍文獻中。自3月底開始,廣漢市圖書館開始加緊施工一處特殊的陳列廳,這個陳列廳將專門用於展示廣漢曆史的線裝古籍、歷代藏家的書畫名作,以及圖書館各類珍品藏書等,讓古籍得到保護和傳承的同時,也讓沉睡的古籍“活”起來。
作為省級古籍保護單位,廣漢市圖書館一直十分重視古籍保護工作,積極著手對館藏破損古籍進行保護性修復。“古籍修復,顧名思義,就是對破損的古代文獻典籍進行修正,恢復其原貌。它的最高要求,是‘整舊如舊’,最大限度地保留古籍的原始面貌。”廣漢市圖書館副館長余嘉介紹道。
走進圖書館旁的西部文獻修復中心,修復師們先將破損粘連的古書籍一頁頁分開,然後配紙、染紙、補書頁、托書頁、噴水壓平、捶平、剪齊、裝訂等,共有10多個環節,每一項都需要十分小心細緻。“古籍破損程度不同,修復時間也不同,一般來講,修復一冊書至少需要15-20天。”一位修復師告訴我們。
據悉,廣漢市圖書館的館藏古籍歷經時代變遷,已經出現多種複雜病害現象,且數量眾多、程度嚴重。為了最大限度遏制病害擴大,延長古籍壽命。十多年來,廣漢市圖書館通過借助社會修復力量和專業修復人員開展修復工作,已經完成對365種、2562冊破損古籍的修復保護。
“在已修復古籍中,我們統計出版本年代在明代的古籍有17種、124冊;已經修復清乾隆以前的古籍總數為30種、165冊。近期我們又從未修復古籍裏清理出9種、35冊,這些都是與已修復古籍成套但前期未予修復的古籍。在接下來的修復工作中,我們會逐步對這35冊古籍進行優先修復。”余嘉説。
保護、研究與利用好古籍,對於更好地認知過去、關照當下、展望未來,助推廣漢市傳承古蜀文明,創建天府旅遊名縣,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歷次的古籍整理工作,對廣漢市圖書館挖掘館藏特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並對隨之展開的搶救性保護和預防性保護計劃提供了重要依據。
除了古籍修復,在去年8月,廣漢市圖書館還開展了為期3個月的古籍普查著錄,厘清了現有館藏古籍的種類和數量,共計整理館藏古籍(含民國圖書)2532種、14769冊。同時,對館藏古籍進行了資源回溯,並製作了身份證,一本古籍是什麼朝代年份,哪個版本,作者是誰,屬於哪些類別,均能清楚明白一目了然。目前正在選擇優質古籍並對其進行數字化,時機成熟時會有許可權對公眾進行開放。
古籍整理之後,不是要束之高閣,而是要讓古籍走進千家萬戶,讓“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活起來”。作為傳統文化的“集散地”,圖書館藏品多以圖書典籍為主,以文字見長。這些資料過去多“幽居”在庫房內,示人的機會有限。如何盤活館藏資源,讓古籍真正“活”起來?廣漢市圖書館除了打造古籍陳列廳,還將目光投向了文創産品。
“對於圖書館文創而言,讓館藏資源‘活起來’,融入日常生活,是我們一直在探索的方向。”余嘉説,開發文創就是想換一種載體,通過實物等更多的形式,讓館藏文獻典籍通過有趣的、更好玩的實物的載體呈現出來。“文創開發的目的是把館藏資源推介出去,喜歡文創的人越多,喜歡館藏文獻的人也就越多。” 
圖書館文創産品,兼具歷史價值、藝術價值、人文價值和社會價值,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但古籍文創不能僅僅是簡單的複製,還需要注入時代感,形成自己的特色。廣漢市圖書館正意欲採擷館藏古籍精華切入文創研發,期待通過推出一些有“書卷氣”的文創産品,融匯古今、交流雅俗,令傳世典籍煥發出新的活力。(孔繼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