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潘花燈舞 舞動美好生活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1-07-13 17:32:08 編輯:龐捷 點擊:
四川省阿壩州松潘縣是一個藏、羌、回、漢等多民族的聚居之地,是一座千年古城,以其自身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聞名國內,有著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化藝術。
松潘藏、回、漢各式花燈由來已久,松潘花燈區別於其他地方的花燈之處就在於它無鼓樂伴奏,而是聽領舞人的哨音而動,保持著原始古樸的風格,種類之豐富,花紋之精美,做工之細緻,富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據松潘縣誌記載,花燈舞産生於清代,滿清時代由當地駐防的巡防軍從北方引進。巡防軍是滿清直系的隊伍,巡防軍的長官有兩個,一個叫彭管帶,一個叫傅管帶,他們在松潘帶兵打仗時來的花燈。巡防軍離開松潘之後,把這個花燈傳授給松潘的漢軍五營,松潘漢軍五營繼承下去,就一直到了現在。
又有另一種説法,據史書和地方誌以及《阿壩州文化藝術志》的記載,松潘花燈最早出現是在清朝末年時期,當時是為了給慈禧太后祝壽,為了破萬壽字,就挑選了與壽字相關的地方官去賀壽。與壽字相關的就有松、鶴、遐、齡幾個字,恰恰松州府就排在第一。便由當時的松州總政陳金敖組織回民青年跳花燈舞,進京為慈禧賀壽,回來以後,就在松潘地區回族人民當中盛行了。
當我們開始溯源時,關於“花燈舞”究竟是如何傳入松潘,卻各有各的説法,百歲老人的回憶、資料記載、民間藝人口耳相傳的三種説法給花燈舞的來源蒙上了一些神秘的色彩。
藏族花燈舞是當地藏族用藏族民間歌曲或者鍋莊歌曲作為伴唱,在舞燈中融入鍋莊或者藏族舞蹈動作,形成了特色鮮明的松潘藏族花燈舞。

回族花燈舞表演時以松潘傳統民歌配唱,其表現形式為男女成對,人數在20至40人不等,節目有《觀燈》《月亮壩裏去交情》《南橋汲水》《十二將》等。
漢族花燈興起于1950年松潘解放那年,當時年輕小夥子為了慶祝松潘的解放,他們自發組織起來的花燈隊,歡慶解放勝利,一直延續到現在已有71年的歷史。對於當地人來説,絢麗多姿的花燈滿是對生活的憧憬和美好祝福。

松潘的花燈舞,不僅是松潘各民族大團結、和諧相處、共同繁榮的有力載體,同時也是民間文娛生活豐富的表現形式,也為松潘多元的人文歌舞文化塗抹上了一股獨特的色彩和增添了特有的魅力。在時代發展的今天,“松潘花燈舞”用它自身的獨特魅力贏得了足夠多的關注。
民間藝人告訴筆者,以前耍花燈舞的都是“自娛自樂”,近年來松潘縣鼓勵群眾跳花燈舞,並且把花燈舞和旅遊結合起來,不僅豐富了文化生活,也讓經濟收入有了顯著提高,更讓這悠久的藝術文化得以發揚光大。

2016年松潘縣舉行古城首屆“花燈會”,到2020年已成功舉辦四屆花燈會。
2018年松潘縣被四川省文化廳命名為“花燈之鄉”。除了黃龍、牟尼溝、七藏溝、紅星岩等風景區外,“古城花燈映千年”的花燈舞也成了松潘縣的名片之一。
每逢重大活動或者節日,松潘的藏、回、漢等各族群眾都會穿上節日的盛裝同跳花燈舞,把精彩節目一一呈現給觀眾和遊客,進一步展示松潘多元的歷史文化和獨特的民族風情。(汪子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