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支山歌給黨聽,我把黨來比母親······”6月24日,在黑水縣沙石多鎮昌德村“紅軍文化”廣場上,身著盛裝的村民們正在為前來研學旅遊的學員遊客排練紅歌合唱節目。
昌德村位於黑水縣城西北部,是阿壩州重要的紅色文化教育基地之一,近年來,在黑水縣黨委政府的科學規劃下,昌德村充分發揮厚重的紅色文化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旅遊業,探索出了一條“紅色+綠色”的産業振興之路。
時間回到2008年前,此時的昌德還是一個高半山貧困村,村裏的環境臟亂差,加之交通不便、資訊閉塞,村民一直過著靠天吃飯的傳統農耕生活。
“我童年時代,村裏很多家庭還過著靠借糧糊口的生活,受地理環境影響,原始的耕作根本無法保障村民的基本生計。”昌德村黨支部書記羅讓説,為了改變現狀,村裏的很多年輕人都選擇外出務工,但是由於文化水準低讓他們走了不少彎路。就在村民們苦苦思索發展出路時,昌德村迎來了重生的轉機。
2008年以後受災後重建、農牧民住房條件改善、易地扶貧搬遷等政策的惠及讓昌德村從高半山搬遷至了河壩區域,村裏的人居環境好了、交通便利了,不少在外務工的年輕人陸續回到村裏計劃著昌德未來的發展,此時已經在外務工十餘年的羅讓也回到村裏,並當選了村支部書記。
“當時我回鄉後,腦子裏第一件事情就是必須要儘快突破發展的瓶頸,創新發展思路,找到一條符合我們村實際情況的路子。”羅讓説,通過村民大會的商討和考察學習,他和村幹部們意識到昌德村作為紅軍長征在黑水的重要節點,既是翻越雪山的轉机站,又是熬鹽籌糧的始發地,如此珍貴的紅色文化資源正是昌德村發展紅色文化旅遊的巨大優勢,另外昌德村地處奶子溝彩林公園景區核心段,也是發展觀光旅遊的一大優勢。
2017年,在黑水縣黨委政府的支援下,昌德村立足“紅色昌德”的發展定位,充分挖掘紅色資源,先後建成紅軍文化廣場、紅色教育基地,並成功申報“長征幹部學院現場教學點”,同時還成立了紅色昌德鄉村旅遊農民專業合作社,以“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管理模式,組織引導村民為學員和遊客提供標準、規範的餐飲住宿服務,形成了“紅色+民宿”的鄉村旅遊新業態,如今的昌德村民已經實現了足不出戶,就能致富增收。
“感謝黨的好政策,讓我在家裏就能掙到錢,這樣我不僅能照顧到家人,而且每月的收入也很可觀。”已脫貧戶三朗若瑪説,她不僅在合作社擔任會計一職,同時又在經營民宿,在她看來現在的的日子是越過越有盼頭了。
據了解,2017年以來,昌德村累計接待長征幹部學院406個培訓班16750余人,實現收入181萬餘元;累計接待遊客5萬餘人次,實現收入161萬元;直接帶動60余人在村就業。隨著來村旅遊的遊客越來越多,曾經在村裏不起眼的農副産品也成為了備受遊客青睞的香餑餑,村民們自家養的豬、種的菜、挖的藥材、採的野生菌在村裏就能全部銷掉。
“我覺得這裡不僅自然風光特別優美,而且紅色文化底蘊也十分濃厚,特別是紅軍廣場上的雕塑、石刻、墻繪,再現當年紅軍長征過雪山草地、建立蘇維埃紅色政權場景,這十分具有教育意義。”來自成都的鄭先生説,等進入秋天彩林紅了後,他還會帶上家人一起來感受昌德的魅力。
通過近五年的摸索,昌德村不斷汲取經驗教訓、優化配套措施、創新發展思路,抓住管理、分配、行銷、運作四個關鍵,成功創造出了“三合(合作經營、合計收入、合力行銷)二分(餐飲分組、住宿分戶)一統(統一標準)”的新發展模式。因為旅遊扶貧帶動作用明顯,2017年,昌德村被評為四川省旅遊扶貧示範村。
“現在昌德村的旅遊産業正在快速向標準化、正規化邁進,隨著接待水準地提高,近年來村旅遊的遊客和學員也發生了井噴式的增長,村美了、村好了、村民的錢袋子越來越鼓了,我們曾經貧困的面貌一去不復返了。”羅讓激動地説。
據了解,昌德村下一步將在“紅色昌德”的基礎上增加“七彩甲足”的定位,讓紅色文化遊與綠色生態遊相互融合交織,讓生態文明為紅色旅遊提供重要的環境載體,也為做好紅色旅遊這篇大文章提供極好的素材,實現1+1大於2的效果,為鄉村振興打下堅實的基礎。(王永傑 孔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