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縣通化鄉:以鄉村振興帶動新農村“世外桃源”建設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1-07-05 15:18:19 編輯:邢春燕 點擊:
漫步在通化老街,優美的環境、清新的空氣、別致的石頭花卉,給人一種愜意的感覺。你很難將這裡與“山裏農村”這四個字聯繫起來。這個讓人眼前一亮的山區老街就是阿壩州理縣通化鄉通化村。
勤耕勉讀孝慈愛尊祖訓規範村裏人文明行為
近年來,通化村黨支部緊緊圍繞鄉村振興,通過開辦大講堂、農民夜校等,向群眾宣講鄉村振興的內涵,明確村莊發展的方向,全力做好各項工作。讓擁有優美自然環境和厚文化底蘊的通化村發生了巨大變化。該村以甜櫻桃、青紅脆李等主導産業為引領,大力開展“良心果農”承諾活動,將誠信旅遊經營納入村規民約,引導村民做良心果農,確保農産品品質安全。
村裏由婦聯、村快板協會牽頭,編排了《民族團結一家親》《潔美新理縣》等快板宣傳節目,利用農閒和節假日時期、節會活動和文化活動時期向廣大群眾表演宣傳,進一步豐富鄉村宣傳載體。收集了通化村地域文化、紅色文化、家風家訓、傳統美德等方面的文化內容,提出“一個定位三個目標”“家訓即村訓”的鄉風文明主線。
通化村在村裏的顯眼位置修建了“祖訓”文化地標,內容涵蓋勤儉節約、婆媳關係、鄰里關係等方面,引導村民傳承重家風、守家訓,尊老愛幼、團結互助、謙虛禮讓的優良美德。

正如通化村村支部書記馬強所言:“‘勤耕勉讀、忠義仁德、孝慈愛尊、開明公正……’這些是我們通化村從明朝延續至今的祖訓祖戒。如今,這些流傳下來的祖訓祖戒已經成為了我們全村人民的行為規範。”
在通化老街的打造中,村兩委號召村民利用原有房屋進行改造,最大程度保留原有風情風貌,“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變廢為寶”。村裏充分發揮群眾的主觀能動性和“巧匠”精神,採取因戶制宜、就地取材、變廢為寶、就勢造景的方式,建設小花園、小菜園、創意柴火垛、創意花壇、創意柵欄等,在鎮村黨員幹部和群眾“精打細算”和群策群力下,堆放多年的磚塊、瓦片、水缸、石碾、輪胎、柴火等都有了“用武之地”,既美化了環境又帶動了鄉村旅遊。
變廢為寶就地取材石頭花卉帶活村集體經濟
村兩委利用泥石流衝下的石頭,“就地取材”以製作花盆,養殖、銷售石頭花卉,抓住鄉村振興示範村建設和全域旅遊發展契機,暢通銷售渠道,增加村集體經濟收益。

在村裏的拾柴文創園,一幅醒目的紅色標語挂在墻上:“石頭本是冰冷的,而這裡的石頭是溫暖的。”文創園廠長鄒玉佩也是文創園的藝術總監,以前學過繪畫和根雕藝術,有一定的美術功底。他帶領工人將這些石頭加工成石頭花卉,用這些“冰冷”的石頭做成有“溫度”的文創産品,也盤活了村裏的集體經濟。
鄒玉佩説,這變廢為寶的過程,還得益於縣裏、鄉上和村兩委的鼎力支援。2019年8月20日,過境通化村的龍膽溝發生泥石流,沖毀的道路和橋梁。面對泥石流衝下來的大量石頭,通化村就地取材重建好了村裏的廣柔橋,並利用村集體土地建起了拾柴文創園花卉石材廠,買來數控機床、開孔、拋光等20余萬元的設備,用剩下的石頭琢磨起花盆、凳子、藝術小擺件、煙灰缸、筆筒等文創産品。有了第一批産品後,村裏又發動組織村民在農閒時採集石頭,並按10至20元一個的價格進行收購,作為後期製造石頭花盆的原材料。村裏還動員村民共同銷售“石頭花卉”,村民銷售出去的産品文創園只收成本費用,利潤歸村民自己所有。
現在的文創園裏,已經專門做一個産品展示區供遊客參觀和選購。石頭花盆的價格也是按照大小規格和圖案及加工打磨複雜程度從80-680元不等。
近年來,通化鄉、通化村按照“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基本形成“農旅融合特色發展模式,走出了一條以鄉村振興為主、以生態和諧為美、以特色集體産業為輔的“新農村”協調發展之路,欣欣向榮的農村之美滲透進村莊每一個角落,滲透進每一名村民的心裏,成為現代化和諧新農村中的“世外桃源”。(莊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