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理縣鄉村振興局正式掛牌成立,標誌著理縣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開啟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新征程。
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理縣縣委、縣政府全面貫徹落實中央、省委、州委脫貧攻堅決策部署,舉全縣之力、集各方之智,深化扶貧改革、強化幫扶舉措、創新扶貧模式,探索脫貧攻堅經驗做法,取得了一系列脫貧攻堅實效,提前完成了脫貧攻堅任務,步入了全面建設小康階段。
這幾年來,理縣的脫貧之路並不容易,2014年確定全縣36個村1185戶4416人還處於脫貧線以下,63%的貧困人口分佈在36個貧困村,37%分佈在45個非貧困村,貧困面廣點多程度深,既有“插花式”貧困,又有連溝連片貧困,脫貧攻堅任務十分艱巨。每個理縣人都付出了自己的汗水,每個鄉鎮、部門都攻堅克難、奮力前行,才讓理縣的脫貧攻堅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改善民生,實現脫貧奔康“有溫度”
理縣針對行路難、吃水難、用電難、通信難等問題,整合涉農項目資金3.48億元,落實各類專項資金7.5億元,實施了一大批涵蓋路、水、電、田等惠及群眾的民生項目。全縣73個村(社區)全面實現通信達標;改造提升和維修整治公路51條570余公里;提升改造2.16萬名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實現農村群眾飲用水安全達標100%;開展中小河流治理,新建堤防7.26公里,新增治理河段2.71公里,惠及群眾5906人;各建成新居787戶、易地扶貧搬遷24戶、避險搬遷78戶。通過脫貧攻堅,全縣農村基礎設施更加完善,處處呈現山鄉巨變、山河錦繡的時代畫卷!
針對教育、醫療等基本公共服務嚴重滯後的現狀,理縣全面落實教育、醫療、兜底保障等惠民政策,貧困群眾實現了學有所教、病有所醫、困有所濟,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貧困代際傳遞得到全面阻斷,投入教育扶貧專項資金7140萬元,配套完善學校辦學條件,落實各類助學政策,確保貧困學生不因貧輟學。累計資助貧困學生5046人,辦理生源地助學貸款1102人次,145名學生享受新生大學生路費和短期生活費補助,招收“9+3”學生399名、中職校學生374名,發放教育扶貧救助基金368.2萬元,救助3092人次。率先推行民族地區“十五年免費教育”,成功創建為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全國首個“民族地區教育發展先行實驗區”落戶理縣,2019年高考實現了本地就讀學生近十年硬上本科線零的突破。
因病致貧返貧得到全面遏制,投入健康扶貧專項資金720萬元,專門用於改善縣鄉村三級醫療條件,11個鄉鎮衛生院、63個村衛生室全面達標;實施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全覆蓋,開展貧困人口免費健康體檢;整合西部戰區總醫院、遂寧、東陽永康等醫療資源,構建“醫共體”;通過醫保、大病保險、民政救助、基金兜底等政策,降低因病致貧返貧風險,全縣累計撥付衛生扶貧救助資金323萬元,受益3098人次。
政策紅利得到全面釋放,全面落實國家政策性補助,按時足額精準發放集體公益林補助、退耕還林補貼、農業綜合三項補貼、草原獎補資金,實現農村群眾年每人平均增收400余元;推廣農産品自然災害和價格指數保險,試點推廣大白菜、甜櫻桃等大宗産品保險,農險總保費收入達1189.78萬元。
多元增收,實現脫貧奔康“有質效”
理縣始終把發展産業、解決就業作為推動脫貧攻堅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農牧民群眾收入從2014年的7624元增長至2020年的15620元,翻了一番多;貧困人口每人平均純收入從 2177元增長至13592元,增長了6倍多。
緊緊圍繞“産業興旺”做好生態農業文章,搶抓全國農産品品質安全縣創建契機,建成甜櫻桃、青紅脆李、紅富士蘋果、優質核桃等特色水(幹)果基地2.6萬畝、大白菜等蔬菜基地3萬畝;培育特色水果示範村50個、特色蔬菜示範村31個、畜禽養殖大戶66個;爭創地理標誌産品2個、綠色農産品2個、無公害農産品標識18個,成功創建省級農産品品質安全示範縣。
穩崗就業促動助民增收。把解決就業作為助農增收的有效渠道,實現全縣勞務轉移輸出總數7684人,實現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1607人,培訓勞動力295人;組織安置未就業高校畢業生見習104名;托底安置公益性崗位1101人次;培育扶持壯大向巴堂、喜悅繡莊等專合組織358個,吸納949名貧困群眾就近就地就業。
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雙贏助民增收。把“生態造林合作社+貧困戶”的生態治理模式落到實處,延伸拓展“生態造林合作社+村集體經濟”模式,以開發公益崗位、扶持貧困群眾發展經濟林種植等方式,構建生態管護與脫貧奔康雙贏格局。建立脫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13個,帶動貧困群眾167人;對符合條件的貧困戶進行全覆蓋選(續)聘,選聘各類生態管護員1036人。
全域旅遊帶動助民增收。堅持把全域旅遊作為群眾長遠奔康的支柱産業,加快培育溫泉康養型、冰雪娛樂型、特色民宿型三大優勢旅遊集群,深化“旅遊+産業聯動”,大力實施“後備箱”工程,將原生態的野生菌類、本地臘肉、農土特産品等提檔升級為可帶走的旅遊産品,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全縣有涉旅接待戶1147家,接待床位2.6萬張,旅遊直接從業人員達4000余人。
電商微商聯動助農增收。以建設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為契機,發展農業電商主體“微商”。依託陽光綠源、通吃小站等電商平臺為載體,全縣入駐電商服務企業及個人27家;孵化企業網商58個、個人網商320個;帶動網路創業就業478人,扶貧帶動221人;服務貧困戶9251人次,幫助貧困戶實現農特産品銷售598.53萬元。
集體經濟輻射撬動助農增收。通過集體産權制度改革、盤活閒置資産、建立股權量化機制、土地流轉入股等措施,流轉貧困戶土地、山林等資源,租賃貧困戶閒置房屋開發民宿旅遊,扶持帶動貧困戶獲取穩定收益。發放産業扶持基金2090萬元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光伏發電、鄉村旅遊、生態農業等主攻主業越發蓬勃發展。
感恩奮進,實現脫貧奔康“有動力”
在激發調動貧困群眾主觀能動性方面,理縣堅持綜合治理、系統推進,健全完善“法治、德治、自治”三治融合的基層治理體系,緊緊依靠群眾,發揮貧困群眾主體作用。
注重正向激勵,深入開展法檢兩長送法下鄉、巡迴法庭進村寨等主題活動100多場次;建成農民夜校36所、文化陣地81個、設立53支道德評判團、黨員評議團;深入推進“四好村”和最美理縣人的評比評樹,全縣共評選中國好人1名、四川好人5名、感動阿壩年度人物1名,評選出理縣最美村寨21個,最美理縣人55名,先後在縣鄉村三個層面表彰各類先進集體163個、個人580名。甘堡鄉熊耳村羅全香自立自強,為三個智力殘疾兒子撐起一片天等故事在全縣群眾中引起強烈反響,身邊典型的正向引導讓“孝、善、和、儉、勤”蔚然成風。
注重反面警示,鮮明扶貧不扶懶的社會導向,明確好吃懶做、等錢要物等“歇幫”標準,批評教育12戶38人,歇幫2戶5人,更多群眾實現了“等著扶”到“主動幹”的轉變。
注重鄉風文明建設,突出抓實鄉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紮實推進農村垃圾、污水、廁所革命等重點環節整治,廣大脫貧群眾激發了奮發向上的精氣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得到廣泛傳播,文明新風得到廣泛弘揚,誠實守信、尊老愛幼、鄰里和睦的良好風尚已經形成,藏羌兒女的文化自信、生活自信得到全面激發,貧困群眾活得更有底氣和尊嚴。理縣先後成功創建省級文明城市、省級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縣、省級法治示範縣,榮獲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稱號。
下一步,理縣鄉村振興局將大力弘揚脫貧攻堅精神,立足新職責、擔當新使命,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征程中順勢而上、接續奮鬥,做到忠誠、為民、擔當、團結、幹事,為有效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開創理縣鄉村振興事業新局面作出更大的貢獻。(理縣融媒體中心 譚紅 劉建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