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位 > 推薦閱讀 > 正文


一位四川護士的“方艙六小時”

來源:四川日報    時間:2020-02-23 09:04:00    編輯:祝麗思



2月21日下午,漢陽方艙醫院護士站內,來自四川的醫護人員正在登記患者資訊。 四川日報記者楊樹攝
 
  我在武漢一線
 
  “終於可以看清楚一切了。”2月21日20時50分,四川省援助湖北第四批醫療隊隊員劉婷走出漢陽方艙醫院,脫下防護服,摘掉防護眼鏡,這才如釋重負。
 
  艙內的工作到底是什麼樣子?醫護人員是如何自我防護的?當天下午,記者跟隨劉婷一起進入隔離區,體驗了她的“方艙六小時”。
 
  工作量大
 
  注重疏導患者焦慮情緒
 
  同時上班的護士16個人,要負責480名患者的日常管理,每日發放藥物近1000次、安排各種檢查200余次,還要負責協調安排一日三餐、水果等
 
  在進入隔離病房前,劉婷需領取防護物資,有隔離服、防護服、鞋套、護目鏡以及三副手套。
 
  “注意檢查防護服是否密封完整。”每一名進艙的醫務人員都要接受兩次檢查,確保任何部位都沒有暴露在空氣中。戴上護目鏡,記者的視線有些模糊。劉婷説:“幾個小時之後,眼前的一切都是花的。”
 
  工作人員檢查完畢,打開隔離區的大門,劉婷快步走進去。艙內49個單元共960名患者,其中480名患者由四川醫療隊負責。
 
  “劉婷,把明天要做核酸檢測的患者名單再核對一次。”走進護士站,同事把一摞患者的名單遞給劉婷。她看了一眼,大概有30名患者需要在2月22日做核酸檢測。逐一核對身份資訊,把重點患者的名字標注出來,半個小時後,劉婷完成了資訊核對,開始逐一檢查即將進行CT檢查的患者名單。
 
  穿著防護服,加上艙內悶熱,劉婷的後背已經出汗,護目鏡的霧氣更加嚴重,看東西必須湊得很近。
 
  “護士,我想諮詢一個事情。”一名患者來找劉婷,情緒有些激動,“我要求做核酸檢測,我覺得我的身體已經好得差不多了。”劉婷起身將患者扶到單元門外的座位上,“阿姨您別著急,我們會給您安排的。”經過耐心解釋和溝通,患者回到了所在的單元。
 
  四川醫療隊同時上班的護士一共16個人,要負責480名患者的日常管理,每日發放藥物近1000次、安排各種檢查200余次,還要負責協調安排一日三餐、水果等,工作量相當大。
 
  由於方艙醫院的患者大都為輕症患者,絕大多數行動自如猶如常人,有著更多需求,特別需要更多的心理關懷。為了疏導患者的緊張和焦慮情緒,醫務人員每天還要安排時間帶領患者做操,以及進行各種健康知識講座。
 
  “我們除了給他們治病,更要疏導他們的情緒。”劉婷説,治心,是方艙醫院醫務人員每天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層層把關
 
  小心翼翼完成每個動作
 
  脫下防護服的過程,被醫務人員形容為“排雷”,儘管戴著三層手套,但是手不允許觸碰到防護服表面的任何部位,如果不慎碰到,需要立即用消毒水洗手
 
  剛給患者發放完藥物,劉婷又接到新任務——給患者採集血常規。她連忙起身準備器材。
 
  “你的護目鏡已經花了,給患者採血時怎麼看得清楚呢?”記者忍不住問道。
 
  “我們更多的是憑藉經驗。我只要摸到患者的血管,就能準確地完成靜脈採血。”果然,劉婷順利地為幾名患者採了血。患者紛紛反映“不痛,沒什麼感覺”。
 
  這一個單迴圈下來,不知不覺,6個小時就過去了。劉婷如同陀螺一般,絲毫沒有時間休息。到20時,艙內逐漸安靜下來,有的患者躺在床上看書、玩手機,有的已經休息。
 
  接班的同事進艙,劉婷與她們進行工作交接,特別交代了幾名需要重點關注的患者。“現在一閒下來才感覺饑腸轆轆。”記者聽得出劉婷的話語中,帶著笑意。
 
  走出隔離病房,進入污染區,在這裡脫掉防護服。脫下防護服的過程,被醫務人員形容為“排雷”,動作要格外輕緩。儘管戴著三層手套,但是手不允許觸碰到防護服表面的任何部位,如果不慎挨到,需要立即用消毒水洗手。脫掉防護服、摘掉護目鏡……20多分鐘後,劉婷説,“我的世界終於清晰了!”
 
  然後進入半污染區,取下手術帽,脫下隔離服,依然需要小心翼翼完成每一個動作。
 
  最後再對面部、耳朵、鼻腔等部位進行消毒。每一個環節,都有專門的院感老師把關。“我們保護患者的安全,院感老師保護我們的安全。”劉婷説,漢陽方艙醫院自四川醫療隊接管以來,就建立了非常嚴格的院感流程,只有做到層層把關,才能最大程度地降低醫護人員的感染風險。
 
  完成整個過程,劉婷花了40多分鐘。回到酒店,她還需要進行消毒等程式,然後回房間,用熱水沖洗半個小時以上。
 
  這時候,距離劉婷入艙已超過了8小時。(李寰)

∥ 推薦專題

微信掃碼
網頁右上角按鈕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