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 天府眉山 > 推薦閱讀 > 正文


眉山東坡:印刷播種從夢想變成現實 王元威科技備耕記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0-03-23 10:16:02    編輯:魏巍


       年年備春耕,歲歲有不同。今年春耕,東坡區水稻種植大戶王元威又忙開了,越忙越有盼頭。3月19日,在四川農業大學馬均教授和東坡區農水技術推廣中心專家張繼業、朱永忠的見證下,他引進的全市首臺印刷播種機正式運作。

 
       看著“突突突”作業的播種機,王元威感嘆:“沒想到用印刷機播種真就成了現實。過去,還只是聽説,是假想,是遙不可及的夢。”
 
 
       44歲的王元威是東坡區土生土長的農民,家裏世世代代以種糧為生。2002年,他開始流轉土地種植水稻,如今,流轉面積已從最初的200畝變成了3500畝,集中在東坡區太和鎮、眉山岷江現代農業示範園。
 
       18年來,不斷更新的播種技術刷新著王元威對農業生産的認識。他漸漸明白了“農業出路在現代化,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進步,我們必須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視和依靠農業科技進步,走內涵式發展道路”這些話的深刻含義。
 
       依靠科技,種好糧食。身材瘦小的王元威並不是“單打獨鬥”。這些年來,他身邊聚集著很多水稻種植技術專家。有省上、市上的專家,也有區上的專家。他們從播種、插秧到收割,全程對王元威進行技術指導。很多新技術、新品種,第一時間在他的田裏試驗、推廣。王元威成了眉山市水稻種植領軍人物。
 
       3月19日,印刷播種機在王元威的穀子烘乾廠一“開機”,他就麻利地撕開一袋袋谷種,將其倒入機器旁的漏斗,認真觀察每一粒灑在列印紙上的種子。當看見眼前這臺印刷機,像列印報紙那樣,漸漸吐露出一幅長長的“稻卷”,上面印的不是字,而是一粒粒整齊排列的稻種時,他專注的眼神散發出希望的光芒。
 
       隨後,他和專家、工人一起,把一張張列印出來、長達10余米的“稻穀長卷”鋪到田裏,再灑上薄土掩埋,水稻就播種下去了。“聽説這種技術可以極大地節約用種量,播種精度高,速度快,能更好地降低生産成本,提高水稻産量和品質。”對新買的這臺播種機,王元威充滿期待。
 
       18年的水稻種植路,王元威特別注重接收和運用新技術。在他的烘乾廠裏,擺滿了各式各樣的農業機具:播種機、插秧機、收割機、農藥噴灑飛機、烘乾機……僅播種機,就有好幾種:簡易播種機、育秧播種機、印刷播種機。
 
       不只是先進的農機,王元威還善於更新水稻品種。春分當天,他在專家們的指導下,就試種了150畝宜香優、晶兩優、竹香稻等5個水稻新品種。
 
       相信科技、依靠科技,王元威嘗到了科技帶來的“甜頭”。他算了一筆賬:使用機具,極大地節約了人力、財力。比如傳統的人工播種,每天需要40至50人勞作,每人工資100元/天;使用育秧播種機則可以一次性完成播種和育秧兩道工序,比傳統播種節約一半的人力和時間,僅人工費,每天就能節約2000多元。現在的印刷播種機,除更省人力外,播種還更均勻、育苗品質更好,還能節約種子,産量也更高。
 
       王元威説著,為最後一行“稻穀長卷”蓋上薄膜。去年,他的水稻畝産已達1350斤,總産量達4725000斤。問及純收入,他卻不好意思地説,哎,秘密。笑容比當天的陽光還燦爛。(劉娟)

∥ 推薦專題

微信掃碼
網頁右上角按鈕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