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 > 科研成果 > 正文


與西醫並肩戰鬥,中醫抗疫顯身手

來源:科技日報    時間:2020-02-20 10:27:01    編輯:陳姝悅


  科技戰疫進行時
 
  2月18日,在廣東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為中醫藥點讚。
 
  “西藥在實驗室對新冠病毒有效,但是相當多西藥在進入人體後無效,中藥則不一樣。”鐘南山説,他很重視中藥在實驗室對新冠肺炎的作用情況,看其能否阻止病毒進入細胞,減少炎症風暴,一旦有證據,中藥是可以放心用的,特別是早中期的患者。
 
  目前,廣東已優選54個上市中成藥開展體外藥效研究。下一步將繼續完善體內藥效及臨床觀察,並完成後續批次藥物的抗病毒和抗炎篩選。
 
  “從臨床觀察看,中醫藥效果比較明顯,輕症患者胸悶等症狀消失較快,重症患者治療週期縮短。”19日,電話那頭,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黃璐琦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聲音略顯嘶啞。自1月25日(大年初一)奔赴武漢,他已經連續奮戰了25天。
 
  中醫藥參與救治病例達85.20% 對輕症患者很有效
 
  2月17日,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隔離病區,5位重症患者集體出院。“哎呀,我們入院時非常恐懼,現在通過中西醫結合治療好了,真是感謝你們。”臨走前,一對夫妻患者沒説兩句話便開始抹眼淚。
 
  這對夫妻是廣東中醫團隊接管的病區中住院天數較長的兩位患者。廣東中醫團隊成員、廣東省中醫院呼吸內科主任醫師黃東暉介紹,兩位患者剛入院時病情很重,阿姨高燒39.6℃、劇烈喘息、咳嗽伴胸悶,艱難走至醫院電梯旁時突然暈倒。大叔是被抬到床上的,吸氧、上監護設備。
 
  “3天后,例行查房時,大叔開心地告訴我,他和妻子高燒已經退了,氣促、咳喘等情況明顯好轉。”黃東暉説,因為在醫治過程中,中醫幫了大忙。
 
  這只是中醫藥在此次戰“疫”中的一個縮影。17年前,中醫在抗擊“非典”中立下奇功。17年後,面對兇猛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中醫“絕活”再次大顯身手。
 
  “在前一段治療中,我們總結發現中醫對治療輕症患者很有效。”中央指導組中醫藥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説,一是確診病人痊癒的時間短,二是輕症患者變成重症的幾率低。
 
  1月27日,面對嚴峻的疫情防控形勢,已經70多歲的張伯禮院士率團前往武漢。
 
  張伯禮介紹,根據前期對34個接受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患者觀察來看,中西醫治療患者臨床症狀消失時間更短,臨床治愈率更高。數據顯示,中西醫結合治療患者的臨床症狀消失時間為5.15天,體溫恢復時間為2.64天。
 
  確實,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療救治專家組副組長、廣東省中醫院副院長張忠德也表示,中醫藥在治療輕症方面,主要體現在能快速改善患者症狀。他們發現,在病人退燒、減少咳嗽、咽喉痛、食欲不振、乏力方面改善得比較明顯,見效比較快。
 
  中醫發揮療效關鍵在於中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司司長李昱介紹,該局于1月27日啟動了“中醫藥防治新冠肺炎有效方劑臨床篩選研究”工作。2月6日,向全國推薦使用清肺排毒湯。目前,已有10個省701例服用清肺排毒湯的確診病例納入觀察,其中有130例治愈出院,51例症狀消失,268例症狀改善,212例症狀平穩沒有加重。
 
  對有詳細病例資訊的351例病例分析統計,在服用清肺排毒湯之前,有112例體溫超過37.3℃,服藥1天以後有51.8%的患者體溫恢復正常;服藥6天后,有94.6%的患者體溫恢復正常;有214例患者伴有咳嗽症狀,服藥1天以後,46.7%的患者咳嗽症狀消失;服用6天以後80.6%的患者咳嗽症狀消失。同時,對其他症狀,如乏力、納差、咽痛等也有明顯的療效。
 
  李昱表示,各地在開展救治的同時也積極開展相關臨床科研工作,推出了一些有效的方劑和方藥。比如廣州八院推出的“肺炎1號”方也取得了良好的臨床療效。
 
  “在早期,新冠肺炎和感冒、流感常混雜在一起,所以早期給病人用上中藥,對集中隔離、症狀上已經有明顯體現的患者,能夠縮短病程,減少重症發生率,真正把關口前移。事實證明,各級病人對中醫藥介入治療意願迫切,治療滿意度高。”黃璐琦説,截至2月17日,全國中醫藥參與救治的確診病例共計60107例,佔比為85.20%。
 
  中西醫結合 阻止輕症向重症轉換
 
  “‘非典’時,中醫藥是後半程介入,此次中醫藥從過去的參與者變成和西醫並肩戰鬥的主力軍。過去中醫只是參加會診,而這次早期成建制介入,組建中醫病區,有一大批定點醫院、方艙醫院等,採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進行救治,起到了較好的作用。”張伯禮説。
 
  張伯禮表示,中醫藥可以全病程發揮作用,中西醫完全可以優勢互補,共同治療。
 
  至於中西醫在治療新冠肺炎中究竟是如何結合的?張忠德介紹,在中醫方面,通過“中醫組合拳”,包括中藥湯劑、中成藥、中藥注射劑以及中醫的傳統療法針灸、八段錦等進行綜合治療,為搶救危重患者搭好平臺,贏得時間;西醫方面,在患者生命支撐、控制並發癥,比如重度感染、多臟器功能衰竭、休克、呼吸衰竭等發揮優勢,讓中西醫協同起效,發揮1+1>2的效果,縮短住院天數,提高救治率,減少死亡率。
 
  “在治療重症方面,中醫除了改善重症病人劇烈咳嗽、呼吸氣促、胸悶、發燒外,在疾病的轉歸方面,減少了重症向危重症的轉化,而且重症向普通病情轉變的幾率比較高。”張忠德説。
 
  黃璐琦表示,截至2月18日中午12時,中國中醫科學院醫療隊在武漢金銀潭醫院負責床位42張,共收治患者91例,其中重症69例、危重症22例。目前已出院43人,出院率為47.25%,好轉率為83.61%,其中中醫辨證純中藥治療15例。“中西醫結合組在核酸的轉陰時間比西醫組顯著降低,發熱、咳嗽、咽幹、食欲減退、心慌等10個症狀也明顯改善,對淋巴細胞、中性粒細胞的指標改善明顯。”黃璐琦説。
 
  不僅如此,在方艙醫院,耳穴壓豆、八段錦、太極拳,對緩解焦慮、失眠、增強患者體質等都顯示了很好的療效。而且,中醫對肺功能的康復,包括呼吸的訓練,如調氣、採氣、養氣、練氣,還有耐力、排痰、放鬆的訓練等,對於患者改善肺功能、提高生活品質效果也很顯著。
 
  “當前,在湖北臨床治療中,中醫藥參與率75%以上,其他地區超過90%,中醫藥在湖北還可以發揮更大作用。下一步要儘量擴大救治面,與西醫同仁一道,制定出更加有效的救治方案,提高救治品質,減少死亡,減少重症變成危重症的發生率。”黃璐琦強調。(付麗麗)

∥ 專題活動

微信掃碼
網頁右上角按鈕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