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 > 科研成果 > 正文


24小時響應!走近疫情下的武漢“火眼”實驗室

來源:科技日報    時間:2020-02-19 10:01:14    編輯:陳姝悅


  聚焦科技抗疫一線
 
  2月14日0時34分,武漢“火眼”實驗室樣本接收組的胡高高接到新洲疾控中心的電話,説很快將有446例樣本送過來檢測。放下電話,胡高高馬上向統籌組的王靜反饋,王靜立刻安排樣本中心、提取組做好相應實驗準備……
 
  24小時響應已經成為“火眼”實驗室的工作常態。“火眼”實驗室由武漢華大醫學檢驗所團隊運營,自建成以來,“火眼”實驗室為武漢及周邊城市提供了充足的檢測能力,為發熱病人的確診、高危人群的排查、疑似病例的甄別、隔離陽性感染者、保護陰性健康人群提供精準的判斷,成為“雷神山”“火神山”“方艙”等眾多抗疫堡壘名副其實的前哨。
 
  截至2月15日6時,武漢華大醫學檢驗所團隊及其運營的“火眼”實驗室已累計接收包括武漢在內的湖北地區超2.4萬人份的檢測樣本。其中,“火眼”實驗室目前已火力全開,從2月5日試運作以來檢測近2萬例。
 
  高強度工作,只為檢測結果能更快交到醫生手中
 
  “我們已做好充分準備,根據武漢及湖北其他地區疫情防控需求高效運轉,確保萬人份/天的檢測能力,甚至更高。”華大基因武漢實驗室負責人、“火眼”實驗室主任田志堅介紹,核酸檢測排查,是確保防疫工作者健康、防疫部署順利開展的重要前提。“火眼”實驗室還能夠進一步承擔規模更大的復産復工人員的科學排查工作。
 
  “樣本通常集中在晚上送到,不少會到淩晨才送來,有時淩晨三四點鐘還有送樣。”華大華中地區負責人朱師達説,每當夜深人靜別人都在休息的時候,卻是“火眼”實驗室裏最忙碌的時刻。從樣本接收,錄入系統,到交付結果,平均需要六七個小時。“我們基本能做到,早晨八點之前交付前一天所有樣本的檢測結果。”
 
  “核酸檢測過程中,分裝和核酸提取環節危險性最大,樣本中除了咽拭子、鼻拭子,還有相當一部分是痰液,這是傳染風險最高的一種樣本。痰液黏稠,如果帶有病毒,也會比其他樣本含量更高。”朱師達説,因為要直面樣本,因此檢測工作屬於高危操作,檢測人員需要和進入紅區的醫護人員一樣,進行高等級的個人防護。
 
  為保證“火眼”24小時響應,實驗檢測班組實行三班倒,保證隨時有人。為了保護檢測人員,高危環節放進了P2負壓實驗室進行,整個提取操作也是在生物安全櫃內完成。“操作空間比較小,穿著厚厚的防護服再對小試管進行操作,真的是個‘技術活’。”檢驗員郝鶯歌説。
 
  流程不斷優化,科技的力量縮短交付週期
 
  “早晨出結果也是考慮到臨床的需要,讓醫生和患者儘早得到消息。為了提高效率,我們最大限度優化、壓縮自己內部的流程和時間,但是前提是保證品質。”朱師達説。
 
  “從流程上講,有3個技術環節比較限速。”朱師達介紹,一是在樣本的核對和資訊錄入階段,各地醫院和社區取樣時,很多資訊不全或不清楚,核對資訊會花費我們很多時間。因此,我們的工作人員想到為前端取樣提供條碼,加強對樣本的資訊化管理。雖然這樣會增加工作人員的工作量,但是可以大大加快資訊核對時間,縮短檢測流程一個小時甚至更長。
 
  二是在提取階段。核酸提取是檢測的關鍵步驟,把裏面的RNA提取出來,這一步小型實驗室主要靠手工方法進行提取,步驟繁瑣,還會受人為影響。“‘火眼’實驗室用到了華大智造MGISP自動化樣本製備系統進行核酸提取,能大大加快提取階段的通量速度,一次能處理幾百上千個樣本,上機後完全無人工干預,自動化提取環節僅耗時一小時,可大大加快規模化樣本檢測速度。”朱師達介紹。
 
  三是在最後結果的審核和報告生成階段,強大的IT團隊在後臺做支援,一方面基於已經很完善的資訊系統,同時也針對這次應急檢測的需求,增設伺服器,優化整個IT系統和流程。
 
  “這3部分通過應用科技手段,極大縮短了整個檢測交付週期流程,讓我們‘快工也能出細活’。”田志堅欣慰地説。
 
  “會有一些檢測結果的Ct值(PCR結果指標)在38—40之間,我們稱之為‘灰區’,不能直接判定是陰性還是陽性,‘灰區’結果樣本就要重測,第二次再看它的結果,如果兩次測試沒有確定結果,説明這個樣本可能存在一定問題,需要重採樣。”朱師達解釋説,PCR的反應原理就是通過多次迴圈擴增,讓特殊核酸序列呈幾何倍數的增加,40個迴圈是檢測的標準,確定的時間是一個半小時。很多低病毒載量樣本,一般要30個迴圈才能被檢測到,達到最基本的檢測線,迴圈數和時間是要有基本保障的。“火眼”實驗室儘管面對巨大量的檢測樣本,仍然嚴格對每一個樣本負責。
 
  實驗室團隊奮戰,舍小家為大家保一方平安
 
  “火眼”實驗室建築總面積近2000平方米,其中,核心實驗區總面積達1000平方米,嚴格按照P2(生物安全二級)實驗室設計。這麼大面積、高規格的實驗室僅用了5天時間就建成了。由於時間緊迫,建設工期短,實驗室的設施也分出了“三六九等”,即優先保證實驗室裏與檢測相關設施的完善,很多非檢測必須設施還都沒有到位。
 
  “比如目前檢測實驗室裏還沒有安裝暖風空調,但還必須按要求進行通風換氣,因此實驗室裏冷風嗖嗖地吹。很多檢測人員為了禦寒,就把羽絨服穿在防護服裏面。這樣一來,非常臃腫,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檢測的操作難度。”田志堅説,“不過大家都很樂觀,還互相調侃,我們看起來都像卡通人‘大白’了。”
 
  與實驗室核心區域的“高大上”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實驗室的休息區和辦公室都非常簡陋。“為了保證檢測人員能有充沛的精力進行檢測工作,我們每天都會保證他們有充分的休息時間。但是其他的工作人員就沒有這個待遇了。因為我們還有很多員工分散在外地,因此人手非常緊張。”朱師達説,大家基本上都吃住在實驗室的辦公室裏,座位不夠,就蹲著或站著吃盒飯,睏了,就找個椅子閉眼休息一會。
 
  “‘火眼’實驗室,起名之初就是希望實驗室能用它的‘火眼金睛’,‘保陰’(保障陰性人群正常生活)、‘隔陽’(隔離陽性患者,讓疑似人群儘早確診),與‘火神山’‘雷神山’一起,組成堅強的抗疫堡壘,保一方百姓平安。”田志堅的語氣中透著堅定。(陳曦)

∥ 專題活動

微信掃碼
網頁右上角按鈕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