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大家汶川論道 探討大禹文化新“講法”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0-07-27 19:49:26編輯:唐麗華
追尋汶川大地的大禹遺跡、挖掘鮮為人知的大禹故事、探討弘揚大禹文化的嶄新路徑。7月27日,作為2020汶川大禹華誕慶典系列活動之一的“汶川大禹文化交流座談會”在汶川會議中心舉行。來自全國多地的十余名國內知名作家以及阿壩州、汶川縣八名研究大禹文化的專家齊聚一堂,暢談在此前為期三天的“追尋大禹遺跡·探覓大禹故里”文學采風活動中的見聞和感受。
參加本次座談會的有四川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中華詩詞學會理事、四川省詩詞協會會員、《岷峨詩稿》社社長、華夏詩詞獎獲得者劉道平,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四川詩詞學會名譽會長、第六屆魯迅文學獎詩歌獎得主周嘯天,《天津文學》主編張映勤,汶川縣文聯主席楊國慶,阿壩州大禹文化研究協會會長王永安等。座談會由四川經濟日報社社長、總編輯李銀昭主持。
有跡可循
汶川擁有豐富且鮮活的大禹文化
大禹是真實的人物嗎?提及這位中華民族人文始祖,不少人的印象還停留在“神話故事”中。對此,楊國慶在座談會現場拉開一張汶川“禹跡”空間分佈示意圖,為與會人員詳盡展示了石紐山、刳兒坪等大禹在岷江河一帶留下的歷史痕跡,讓“神話”到“史實”的脈絡清晰呈現。“我長期深入一線考古大禹遺跡,我認為,汶川的大禹文化擁有古老、真實、鮮活三大特點。” 楊國慶説。
王永安則重點介紹了現存于重慶三峽博物館的“東漢景雲碑”。他説,碑上載有的“術(述)禹石紐,汶川之會”“以示惟汶降神挺斯君”等內容,為研討汶川的大禹文化提供了歷史鑒證。
為期三天的采風活動中,作家們通過參加大禹華誕慶典儀式、參觀西羌文化街、細閱《汶山禹跡》圖文展等方式,也親身了解了大禹故事、領略了大禹文化。來自河北的青年女作家尉遲克冰表示,采風活動讓她置身於大禹文化的“第一現場”,真切地感受到了其鮮活的生命力和豐富的內涵。
張映勤更指出,汶川擁有大量稀缺的大禹文化資源,挖掘好、傳承好、利用好這種資源,對汶川聚攏人氣、改善民生、發展旅遊、拉動經濟,無疑會起到積極的助推作用。
群策群力
為講好大禹故事提供“方法論”
汶川坐擁如此珍貴的大禹文化資源寶庫,那麼,應如何發揚大禹文化、傳承大禹精神呢?
座談會上,劉道平表示,大禹文化博大精深,尤其要從根源上進行挖掘。他認為,大禹文化雖已在一些地方民族歌曲和歷史文獻中有所體現,但還需提煉成更易記、易懂、易傳的內容。
周嘯天提出,挖掘大禹文化的過程中不能亂添故事、亂編故事,必須確保所有的故事都遵循歷史事實。同時,挖掘大禹文化要找準一個高起點,例如,找到各行各業的真專家,去腳踏實地探尋大禹故事。
資深媒體人裴烈學則從傳播的角度,闡述了如何講好大禹文化故事。他表示,要把大禹文化的故事、片段、人物,用現代人喜歡的形式展現出來,用聲、光、電等科技技術創新呈現大禹故事。對此,尉遲克冰也表示贊同。她説,還可利用攝影、音樂、話劇等多種藝術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宣傳,讓更多鮮為人知的細節得以廣為人知,讓大禹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會上,來自作家和專家的發言不時引得現場掌聲連連。李銀昭表示,采風行期間,作家們在汶川踏尋大禹足跡,圍繞大禹故事進行了文學創作,開展了深入而熱烈的交流。“今天的座談會從空間和時間上來説只是一個小點,但隨著對大禹和大禹文化的深入追蹤和研討,類似的一個個小點終將聚集為大禹故事和大禹文化的璀璨星空,讓大禹精神映照岷江、映照長江、映照海內外華夏兒女的心靈。”
整場座談會多角度解析大禹遺跡、解讀大禹文化,不僅是對采風活動的回顧,也是對大禹文化、大禹精神新亮點的總結。從古至今,從大禹治水到李冰父子治水,再到當代共産黨人治岷江,從抗震救災到抗疫防控,再到脫貧攻堅戰等等,汶川兒女、巴蜀兒女乃至中華兒女從不缺少擔當精神和家國情懷。不少作家表示,此次來汶川采風,激發了他們的好奇與靈感,活動結束後,他們將繼續深挖大禹文化、大禹精神,撰寫新時代的大禹故事。(陳昌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