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村幫扶印記丨駐村幹部接力跑 産業扶持出成效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0-09-25 10:33:39編輯:李光超

攀枝花市鹽邊縣格薩拉彝族鄉大灣村,地處鹽邊縣北部山區,山多地少,土地貧瘠,氣候環境惡劣,是有146戶貧困戶的貧困村。由於地處偏遠,交通不便,村民多在村裏務農,主要依靠種養殖業獲得收入。

從2014年開始,攀枝花市稅務局先後選派了加日爾幹、譚鵬、馬月三名稅務幹部到大灣村駐村擔任第一書記、駐村幹部。歷屆第一書記和各級幫扶責任人、駐村幹部“接力跑”,幫助大灣村修整危房、解決飲水、改善道路、發展産業,以扶持産業發展的幫扶方式,引導村民積極奮鬥,開拓新路奔小康。2017年,大灣村迎來飛躍式的變化,實現了整村脫貧。

改善民生助推脫貧
2014年格薩拉彝族鄉大灣村小岩口組村民蘇阿卡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蘇阿卡家僅有一間土坯房,家庭每人平均年收入1515元,主要經濟來源是種植、銷售馬鈴薯。加上當時小岩口組的入社道路為土路,運輸農産品極其不便,收入十分不穩定,每年都會為兒子蘇龍的學費發愁。
2015年攀枝花市稅務局派駐稅務幹部馬月到大灣村駐村幫扶,蘇阿卡一家的生活也由此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用他本人的話來説就是“做夢都沒有想到的好日子來臨了”。2017年隨著扶貧政策的落地,馬月幫助蘇阿卡家爭取到國家危房改造補助資金4萬元,順利完成了舊房改造。蘇阿卡的新家客廳、臥室、衛生間寬敞明亮,熱水器、電視機一應俱全,住房品質有了質的飛躍。同時在駐村幹部們的積極爭取下,2017年小岩口社順利完成了近3公里入社道路硬化,告別了“晴天一身灰,雨天滿身泥”的土路歷史,徹底解決農産品運輸難題,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也由種植馬鈴薯發展為種植重樓、蕎麥、馬鈴薯等多種農作物。

精準到戶引領脫貧
基本的住房問題和交通問題解決了,但是發展重樓種植産業需要啟動資金和專業技術,這又讓蘇阿卡愁了起來。在了解到情況後,馬月等駐村幹部們主動對接當地政府、村委,聯繫農業技術員,對蘇阿卡進行重樓種植技術指導。在馬月的建議下,蘇阿卡申請了小額無息貸款,通過國家提供的3萬元三年免息産業貸款,蘇阿卡的重樓産業逐步走上正軌。
近年來,在歷任第一書記和駐村幹部的大力支援下,蘇阿卡踏踏實實種植重樓,一家人的經濟收入有了躍進式的提升。2018年,僅重樓一項收入就達6萬元,2019年每人平均收入達到12530元。

發展産業齊心脫貧
“黨和政府的關心,讓我的日子越過越好,我一定會好好發展,幫助村民一起脫貧致富。”蘇阿卡堅定地説道。
因為樸實勤奮,2017年蘇阿卡被推選為小岩口社社長。當上社長之後,他不僅發展自己家産業,也帶動小岩口村民共同發展。駐村第一書記譚鵬和稅務幫扶責任人陳華時常向蘇阿卡宣傳輔導支援脫貧攻堅的稅收優惠政策,引導他配合駐村幹部,帶領貧困村民通過産業帶動脫貧。目前大灣村小岩口全社種植重樓60畝,2018年僅重樓收入將近100萬元。
通過近幾年各項脫貧攻堅政策的落地和各級幫扶單位的大力扶持,2019年大灣村貧困戶家庭收入明顯提高,年每人平均純收入穩定超過國家扶貧標準線3600元,實現了吃穿不愁。住房改造、廁所革命、調整産業結構等一系列舉措讓大灣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日趨完善,産業發展越來越好。
現任大灣村駐村第一書記譚鵬表示:“今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也是‘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不斷鼓勵村民依託大灣村高寒山區的獨特氣候,因地制宜積極調整産業結構,發展特色産業進一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切實從‘輸血式’向‘造血式’轉變,促進脫貧群眾持續穩定增收。”(何雨瀟 馬鳳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