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後的荒山變身“綠銀行”。
站在華鎣市華龍街道辦事處柏木山村油樟基地頂峰俯瞰,一排排油樟錯落有致,把山坡織成了一張精美的“綠色地毯”,放眼望去,滿眼青翠。
來自周邊村落的數十名村民,正穿梭在油樟林中,進行除草、打藥等工作。
“現在腳下這片點上成蔭、線上成景、面上成林的萬畝油樟基地,以前可是另一番景象。”負責開發該油樟基地的業主張小平説,幾年前她剛來這裡的時候,山上全是石頭和撂荒地,石漠化很嚴重。
如今的柏木山,通過引種油樟進行開發和綠化,並配套建設小型蓄水池、簡易生産便道等基礎設施,不僅綠了荒山,更形成了集育苗、栽培、樟油提煉為一體的油樟産業鏈。
“過去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結合不緊密,群眾沒有明顯的獲得感,參與度一直不高。”華鎣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説,針對這一問題,廣安市認真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理念,努力提升生態環境治理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探索“生態産業化、産業生態化”路徑。
在華鎣山區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重點項目之一的柏木山綜合治理工程中,廣安市大膽創新,以“將生態修復與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戰略相融合,致力培育綠色經濟”為出發點,探索“森林修復+産業發展”模式,通過實施低産低效林改造、荒山荒地造林,讓生態財富轉變為發展要素。
油樟四季常青,載葉多、病蟲少、壽命長,從樟葉中提取出的樟油更是軍工、醫藥、食品等行業的稀有原料,經濟價值高。廣安市把種植油樟作為荒山復綠和改善生態環境的重要手段,通過營造創新創業環境,引進社會資本參與治理,持續對石漠化荒坡荒梁進行科學開發和綠化利用。
“目前,業主在華鎣市華龍街道辦事處柏木山村、上壩橋村,雙河街道辦事處雙橋村,祿市鎮月亮坡村等區域13000余畝的山坡上種上了油樟,已累計完成低産低效林改造2800公頃。”華鎣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説,整個項目業主累計投入6000萬元,獲得政府補助1000余萬元。
新建成的油樟基地,不僅修復了生態,也獲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帶領村民走上了一條生態致富之路。
數據顯示,在政府引導下,柏木山油樟基地通過成立産業合作社,輻射帶動周邊群眾310余戶970余人入社,每戶每年獲得流轉租金200元。同時,在基地務工的村民每人平均月收入可達2000余元,實現了兩化互動、雙贏效果。
不僅如此,自2010年成功引種油樟以來,華鎣市逐步將柏木山作為油樟産業示範區進行重點打造,並於2019年成功創建為第一批市(州)級現代林業示範區。通過該項目的示範效應,調動了林農參與油樟産業發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了全市一、三産業融合發展。
目前,華鎣市已在8個鄉鎮(街道)種植油樟近5萬畝,後續發展潛力大、前景好,真正成為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於一體的“綠銀行”。(廣安日報 劉定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