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後青山碧水,屋前秧綠鶯啼,生態雞在林間穿梭,人們在果園忙碌……如今,漫步在自貢市富順縣安溪鎮順江村和福善鎮菜子村中,入眼的滿是一幅安逸恬淡的鄉村畫卷。
致富不致富,關鍵看幹部。2017年至今,富順縣科技和經濟資訊化局先後派出程述蘭等24人,分別奔赴安溪鎮順江村和福善鎮菜子村參加脫貧攻堅結對幫扶工作,與當地村民建立了深厚樸實的感情,用日以繼夜的工作詮釋“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幫助貧困村的産業發展取得了實質性進展。
作為脫貧攻堅的主要力量之一,該局始終以産業扶貧、精準扶貧、科技扶貧為重要抓手,紮實開展全方位、全覆蓋、全清零的深度扶貧工作,不僅為該縣打贏脫貧攻堅戰做出了重要貢獻,也為下一步推動鄉村振興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産業扶貧促脫貧
“組織有號召,人民有需要,我們就有決心全力打贏這場戰役!”富順縣科技和經濟資訊化局黨委書記沈吉偉堅定的眼神,讓菜子村26戶貧困戶看到了踏上小康路的希望。
沈吉偉(左二)同當地村幹部一起復核貧困戶資料
産業扶貧怎麼扶?産業支撐在哪?針對這些問題,沈吉偉做足“功課”,深耕實際,經過前期調研、走訪、召開黨員群眾代表會議,弄懂吃透辦公桌上厚厚的一沓政策文件和扶貧資料,在無數個深夜與駐村工作隊就貧困村産業發展展開激烈討論,他終於帶領駐村工作隊找到了産業幫扶的突破口。
鎖眼找到了,如何配好開鎖的鑰匙?沈吉偉梳理了工業産業扶貧思路,積極爭取上級扶貧辦和業務主管部門的支援,今年年初,《富順縣2020年工業産業扶貧專項實施方案》制定出臺,明確了産業扶貧方向和工作重點,完善了工業産業扶貧項目推進機制,統籌了市、縣、鄉三級聯動服務。根據《方案》內容,通過實施返鄉創業計劃,引導農村能人、外出務工返鄉人員和在外成功企業家及知名人士返鄉創業,加大中小微企業獎補力度,2020年,富順縣兌現廠房租賃補助資金132萬元,鄉村産業有了落腳點。
面對貧困村“懶思想”的問題,如何量體裁衣、如何精準打好“組合拳”也顯得十分重要。沈吉偉深刻領悟到了四川省委書記彭清華在富順縣調研時,對脫貧攻堅“扶勤不扶懶”的指示精神,積極開創幫扶物資“代管”模式,鼓勵引導貧困戶發展種養殖産業、整治人居環境,使幫扶工作由“輸血式”向“造血式”轉變,貧困戶用雙手創造幸福生活的意識越來越強烈,截至目前,已落實幫扶代管資金36500元,引導發展種植柑橘120畝、茶葉100畝,養殖龍蝦80畝,貧困村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取得顯著成果。
危房改造保安居
“腳上踏著多少泥濘,心中就帶有多少真感情,實現農村居民祖祖輩輩的安居夢,我才踏實開心。”福善鎮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突擊隊隊員程述蘭邁著艱難的步履,行走在崎嶇的山路上。“每到這個天氣,山路就變得十分難走,但是程姐仍然要來看望關心我們,了解我們最近的情況。”貧困戶王伍芳感動地説道。
程述蘭曾無數次走訪幫扶對象,到府為他們宣傳扶貧政策、復核扶貧資料,幫助幫扶對象算好收入賬、發展賬、致富賬。在一次下鄉走訪時,程述蘭一行深入到了安溪鎮順江村貧困戶王伍芳家中,發現她家中房屋屋頂多處見光,墻體出現多處裂縫,有的裂縫甚至寬達1.5釐米,冬天漏風,夏天進雨。看著住在危房中的王伍芳一家,程述蘭坐不住了。
程述蘭(左一)向貧困戶了解近來生産生活情況
因家庭條件困難,王伍芳始終不願意實施危房改造項目,程述蘭一邊積極與鎮扶貧辦對接,申請危房改造計劃,一邊耐心細緻地向王伍芳介紹扶貧政策。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程述蘭的努力下,王伍芳一家終於放心地把房屋交給了危房改造工作組,2019年,王伍芳等貧困戶的房屋改造完成,破舊危房煥然一新,當程述蘭帶領驗收組進行改造驗收,再次來到王伍芳家中時,已感受不到以往的“破”和“冷”,修整一番後的新屋顯得格外溫馨。
精準發力治頑疾
“送錢送物,不如送一門好技術,我們要讓每一個貧困戶都掌握一門實用技術。”這是福善鎮菜子村駐村工作隊副隊長曾豐建的信念。扶貧之初,駐村工作隊也曾為貧困對象送過米鹽糧油,然後,長此以往,貧困狀況不但沒有好轉,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趨勢。扶貧沒有用上好刀刃,就像用有缺口的斧頭去劈柴,當然劈不開。怎麼解題?怎麼答好扶貧卷?一張高考卷擺在面前。
曾豐建(左一)帶領幫扶隊員入戶收集貧困對象資料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曾豐建和其他幫扶人員根據貧困村、貧困戶的生産生活現狀,通過“村集體+專業合作社”模式,採取村集體入股投資的形式,累計入股資金25.5萬元,發展起第一個村集體經濟産業——400平米黑山羊養殖産業,並帶動周邊村民養殖脫貧。
曾豐建有一本厚厚的筆電,上面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小字,記錄的全是村民提出的“技術難題”。收集到這些問題後,曾豐建通過搜尋資料、請教專家等方式,找到解決辦法,再把這些“答案”反饋給村民,為其解決技術難題。如今,該村100余戶家庭通過從事家庭養殖、種植柑橘和茶葉等,逐步實現脫貧。
逢山開路,遇水架橋。一股股扶貧力量源源不斷地向攻堅前線匯聚,一支支黨員隊伍前赴後繼地向脫貧一線奔赴,富順縣科技經信人走出了一條既符合本土區域發展特色,又契合當地産業佈局的精準扶貧之路。(劉元 馬文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