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護與利用並重 自貢市大安區積極推動文旅深度融合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0-10-19 10:50:57 編輯:廖俊霖 點擊:
目前,自貢市大安區圍繞“突出鹽都文旅特色爭創天府旅遊名縣,建設內自同城發展先行區”目標,深挖文物文化資源、健全文物保護機制,積極探索“保護底牌、打響品牌、形成王牌”三步走思路,大力推進文物合理利用,開拓創新保護文物、弘揚文物文化的多重路徑,為縣域經濟高品質發展注入文物的“神”和“魂”。

自貢恐龍館
創成天府旅遊名縣 協同共建巴蜀文化旅遊走廊
2018年,自貢被認定為全國首批國家級文化出口基地之一,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城市群中唯一獲此殊榮的城市。2020年,市委十二屆十次全會《決定》指出,要協同共建巴蜀文化旅遊走廊,打造獨具特色文化産業,構建多元複合的特色消費應用場景,建設獨具特色的國際文化旅遊目的地和成渝地區特色消費目的地。
加大文物保護和利用,打造獨特的巴蜀文化旅遊精品,是全面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推動南翼跨越、再造産業自貢,培育文旅消費新業態,推動文化旅遊多領域全鏈條融合的重要舉措,也為大安區創成天府旅遊名縣,建設高品質生活宜居現代化歷史文化名城打下基礎。
近年來,大安區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歷史文化保護利用工作,在全區範圍內深入開展了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實踐。區委書記、區長率先垂范,多次深入現場調研文保項目推進。區委、區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和規劃,強調完善革命文物保護傳承體系,保護好革命文物,傳承好紅色基因。區財政確保每年預算不少於10萬元用於文物保護工作。2020年新增預算38萬元作為文旅(文物)普查經費。
大安區把文物保護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納入城鄉建設規劃、財政預算,納入各級領導責任制,並組織相關領域幹部職工認真學習、嚴格執行文物保護相關法律法規,全面落實文物保護“五納入”工作,全區文物保護、管理和利用水準不斷提高。

吉成井遺址現場
全國普查亮出家底 大安文物遺跡富集門類眾多
位於大安主城區的大安寨,承載著鹽商的智慧、鹽業的輝煌,其考究的建築工藝、幽靜的人文環境,令人嚮往。
大安寨上的自貢歷史建築共有14處。沿大安寨路緩坡上行,道路越走越窄。越過雜草叢生的石階,跨過滿地苔蘚的石板,一個個有名的歷史古建築映入眼簾——三畏堂、桂花灣、洞子灣、天緣井、寶興隆、達生堂、天心灣、荊花灣……雋刻著那段難忘的歷史。
在大安範圍內,像大安寨上這些有著濃厚鹽商文化痕跡的古建築,數量較大。根據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辦公室公佈:大安轄區內不可移動文物共有349處。其中,包括古遺址8處、古墓葬17處、古建築185處、石窟寺及石刻8處、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77處、其他類文物54處。轄區已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佔全市15.4%;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3處,佔全市36.11%;市、區級文物保護單位14處。轄區有全市唯一一家國家一級博物館——自貢恐龍博物館;5家國有單位藏有不可移動文物42件。

江姐故居
不只是文物遺跡富集,大安區文物門類眾多,涵蓋井鹽文化、化石遺址和革命文物等。“與井鹽文化相關的古建築特別多。”大安區文管所所長陳於懷介紹,主要是鹽商和鹽業工人業餘生活場所的古建築,比如由廣東籍鹽商修建的南華宮、兩湖籍鹽商修建的禹王宮、福建籍鹽商修建的天后宮、涼高山牌坊群等。這些會館、宮殿、牌坊等古建築,既是自貢鹽業經濟發展的見證,也是自貢井鹽文化的精品。大安區古寨堡多,多為鹽商豪門生活的住宅大院和山寨,如王、李、胡、顏四大家族鹽商,為了躲避戰亂,聯合集資修建的三多寨、大安寨、久安寨等。
“吉成井遺址現場留存下來的天車、鹽井和附屬鹽業生産設施保存基本完好,是目前我國現存鹽井及天車最集中的地區。”陳於懷表示,大安區的古遺跡主要為井鹽生産的遺址和現場,包括大安街、涼高山街、大山鋪街等古鎮老街。全市僅存18座天車,大安就佔了7座。

老鹽場1957
揭開大安區的家底,化石遺址尤為亮眼——大山鋪恐龍化石遺址內有上百具恐龍及其他脊椎動物化石骨架,從水生的軟骨魚類,到陸生的爬行動物佼佼者,應有盡有。長山嶺硅化木遺址對研究中侏羅紀時期自貢地區的古地理、古氣候環境以及與恐龍之間的相互關係,都具有一定的科學價值,被稱作“大自然的紀念碑”。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還發現了董家村、土柱村等52處恐龍化石點。
大安有有著優秀的革命傳統和深厚的紅色文化底蘊,從辛亥革命到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涌現出一大批仁人志士,紅岩英烈江姐、紅軍早期高級將領鄧萍更是其中的傑出代表。江姐故居屬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四川省紅色旅遊景區。目前,江姐故居、鄧萍故居正申報省級文物單位。

牛佛賀樂堂
保搶並重護佑古跡 促進構建經濟轉型發展王牌
近年來,大安區始終堅持文物工作“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方針,多措並舉,積極開展文物保護、管理、普查、研究和宣傳等各項工作。
大安區始終堅持“發展與保護兩不誤”。在大安老街改造項目中,區政府與步步高集團真誠溝通,區文物保護部門與住建、規劃等部門依法會商,最終守護了大安老街這一歷史文化街區,保留了盧宅、湯宅、順義茶館等6處文物保護點,獲市人大、市文物局高度肯定和群眾稱讚。在雙鳳濱河濕地公園改造項目中,區文物保護部門與項目拆遷辦反覆溝通,最終讓鳳凰橋、亮工祠、汪氏牌坊等文物得以保護。在樓房灣水庫建設中,大安區將其淹沒區內的區級文物保護李莊宅院得以成功拆卸保存,並計劃復建。

雪後燊海井
大安區先後將燊海井、自貢恐龍博物館打造為國家4A級景區、省級科普基地,積極將牛佛賀樂堂打造為集川劇坐唱、地方史展示為一體的傳統文化基地。 
未來,大安區將深度挖掘文物資源,連點成線,形成全域化的文物景點。即建好一個館——在城市發展中新建或改建一個以“大安記憶”為主題的文物館或文博館;敬好兩個人——搶抓中華綵燈大世界紅色文化傳承區建設機遇,改善江姐、鄧萍故居環境;守好三座寨——大安寨、三多寨、久安寨,通過引入社會資本投入或免費入住+規範保護等形式,變保護為利用;走好四條街——大山鋪老街、涼高山老街、大安老街、牛佛老街四條街濃縮大安城鄉記憶,將抓緊恢復使用,打造成記憶街、特色街;用好五處院——儘快制定李亨祠堂、賀樂堂、萬壽宮三處“省保”單位和李莊宅院、大山鋪南華宮的保護利用方案;看好七口井——燊海井、吉成井、裕成井、益生井、天成井、源通井、雙成井是全市僅存18口井中的7口,加大對吉成井片區鹽井的利用力度;打好七張牌——涼高山牌坊群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由7座牌坊組成,挖掘其鮮為人知的牌坊故事,實施搶救性修繕保護工程,使其成為一道別樣的旅遊風景。
讓文物釀出味道,讓文物留住記憶,讓文物彰顯內涵,最大限度推動文物保護利用向文旅融合靠攏,不斷增強文物服務於産業的內生動力,構建起大安經濟轉型發展的王牌。(繆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