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美好生活 翠屏區民生改善有力度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0-12-25 15:54:26 編輯:蘇仁勝 點擊:
利民之事,絲發必興;厲民之事,毫末必去。“十三五”以來,宜賓市翠屏區高度重視民生建設,一件又一件民生實事落地生根,一幅又一幅民生願景化為現實。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們,心中增添了更多暖意和幸福。
多措並舉完善住房保障 努力實現群眾住有宜居
“太高興了,真的是做夢都沒有想到,到了我這個年齡還能從串架房裏搬出來,住上新房子。”64歲的蒲美珍説道,住串架房有三怕:一怕下大雨房子漏;二怕線路老化起火災;三怕上廁所。
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為了實現這個目標,翠屏區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步伐從未停歇。
民生乃幸福之基。
裝門禁、修電梯、劃停車位,城市社區企業進駐老舊小區……五年來,翠屏區尊重群眾意願、順應群眾期盼、維護群眾利益、緊貼群眾需求,在實施危舊房屋改造基礎上,加大老舊小區改造提升力度,居民實現從“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的轉變。
加大扶持破解就業難題 促進重點群體就業創業
每年7至9月是繁忙的就業季。今年有高達874萬的高校畢業生,總量前所未有。
“我學的是通信工程,現在宜賓各方面發展得又好又快,有很多高新企業也在招聘,如果有合適的崗位,我願意為家鄉作貢獻。”在高校畢業生暨智慧終端企業就業扶貧專項系列招聘會上,應屆畢業生楊浩認真閱讀著招聘相關資訊。
民生之本乃就業。
舉辦首屆全區農民工創新創業大會,全市首個農民工創新創業小鎮在牟坪鎮掛牌,榮獲全省大學生就業創業服務先進單位,承辦全省機關黨建助力脫貧攻堅戰工作現場會……
為了抓好高校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就業,翠屏區相關部門不斷優化創新創業環境、開展多元化孵化服務、大力開發公益性管理崗位、開展定向培訓、幫助各類求職群體拓寬就業渠道,提升就業能力,讓求職者樹立信心,讓政策紅利惠及更多就業創業人員。
交通建設力度持續加大 群眾生活更實惠更便捷
“在家門口就能坐公交車去李端,太方便了!”在宜長路鄉村客運招呼站點,李莊村民向朝華刷卡乘車後,發出這樣的感嘆。
今年,四川率先在全國提出並實施鄉村客運“金通工程”,翠屏也啟動了“金通工程”全域試點。開行了鎮到村、村到村、村到社的農村便民小客。同時,為了促進城鎮公交綠色發展,翠屏區首創純電動公交開進農村的先例,減輕企業運營成本,降低能源消耗,為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了保證。
修建G247公路,推進岷江新區起步區B線上跨橋梁建設,實現五糧液機場至宜賓市中心快速路東連接線機場立交至酒都大道互通……
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
五年來,翠屏區大力實施重大交通建設、縣鄉道改善提升、村道幹線路網規劃建設、鄉村振興産業道路建設等項目,為人民群眾出行提供優質、快捷的交通服務保障。目前,翠屏區290個行政村100%通硬化路、100%通客車,農村客運全覆蓋,讓廣大農村群眾真正享受到了“安全便捷、舒適實惠”的交通運輸發展成果。
公共服務水準顯著提高 居民獲得感幸福感增強
辦好各項民生事業,補齊民生領域短板,既是廣大群眾的熱切期盼,也是黨和政府工作的重點。教育、醫療、就業、養老等,只要是群眾關心的焦點問題,就會成為政府工作部署和解決重點。
民之所向,政之所為。
補齊轄區各個組團的教育短板,改善辦學條件,打造從學前教育到高中階段教育優質資源,加快構建“開放、智慧、活力”的翠屏教育體系。五年來,翠屏區域高中清華、北大錄取人數創歷史新高,人民路小學岷江新區校區、成都外國語學校宜賓校區等項目建成招生。
設立老年日間照料中心、在老年公寓設置醫療門診、成立醫養結合醫院、開展新家庭計劃項目...五年來,翠屏區不斷探索醫療模式,以推進健康翠屏建設為主線,進一步提高基本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品質水準,在增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發展活力、培養基層人才、夯實基層基礎等方面實現新突破,有效提升了區域醫療衛生服務水準,真正讓醫養結合惠及老百姓。
2020年,翠屏區為5386名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提供生活補助679.84萬元;為41449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提供營養膳食補助2882.56萬元;實施了9個村3848戶推進農村“廁所革命”;提高了65.31萬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障水準;代繳7900名低保對象、特困人員等困難群體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個人繳費79.33萬元;為符合條件的計劃生育對象提供計劃生育補助保障2832.46萬元;落實10.02萬名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16880.79萬元…… 
一串串數字,一排排數據,一項項民生實事的全面完成,組成了民生工作的答卷,彰顯著民生特色的政策措施,猶如冬日陽光,溫暖著百姓生活。
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
五年來,翠屏區積極回應百姓關切,堅持民生實事一件接著一件辦,一年接著一年幹,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一個個民生工程的實施,勾勒出一幅幅色彩斑斕的民生畫卷,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秦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