筠連縣:治理生態傷痕 “廢地”蝶變“寶地”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0-12-22 09:40:43 編輯:蘇仁勝 點擊:
宜賓市筠連縣地處雲貴高原生態脆弱區到四川盆地過渡的喀斯特地質緩衝帶,森林覆蓋率雖超過了54%,但是整體生態脆弱,加上礦山開採,一些地質條件差的地區不同層度的出現了垮山漏水、地表開裂等地質災害。
為修復生態傷痕,實現可持續發展,近年來,筠連縣把綠色發展理念根植於心,把地質災害治理和産業發展融合,讓生態傷痕蝶變綠色引擎,讓廢地變成了寶地。
地災治理  茶韻飄香
入冬後,筠連縣沐愛鎮金鑾村的6000余畝茶園,碧綠常青,雲霧繚繞,茶韻飄香。曾經的金鑾村茶是地質災害區域,村組幹部和村民很難決策産業的選擇。
“我們的地質災害核心區有三四百畝土地,主要涉及垮山漏水相對嚴重,老百姓生産生活相對困難。”金鑾村黨總支部書記李果介紹,為治理地質災害,帶動當地群眾增産增收,金鑾村在筠連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圍繞既能封山又能致富的産業做起了文章。
“通過鎮村引導,群眾努力,企業入駐,33個地災點和開採影響區,涉及的7000余畝地塊,現在已經種飼草、種茶、栽漆樹等特色作物,建起了茶廠、修起了牛場,鼓足了群眾錢袋子。”筠連縣沐愛鎮黨委副書記、鎮長應元林表示,這些産業不僅能很好的涵養地質災害區域,還擴寬群眾增收渠道。
“現在我在地裏種起了烏牛早,採摘時間早,1畝地可以賣1.4到1.5萬元,收入很穩定。”金鑾村茶農周明才正在自己家的5畝茶園裏忙著冬管,希望在今年春節前後的早茶採摘時節有個好收成。
據了解,通過地質災害區的治理帶動,引領金鑾村發展了茶葉6000多畝,産值2000萬元左右,此外還發展了漆樹1000余畝,蠶桑1000余畝。現在的金鑾村風景秀美,村民收入穩步增長,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地災治理  青草綠黃牛肥
“我們村一些地方跨山漏水,開裂開口,土地荒蕪。”據筠連縣沐愛鎮金溪村村委會主任劉忠付介紹,與金鑾村一山之隔的金溪村,曾經同樣深受地質災害的困擾。由於山大溝深,地裏條件差,村裏已經有不少農戶陸續搬離。
為破解困境,當地村組幹部帶領固守家鄉的村民,積極響應筠連縣綠色發展理念,開動腦筋找出路,憑藉“老黃牛”的精神,全村借助“種草育山養牛”模式,上演了一幕動人而溫暖的田園牧歌。
“我現在養了11頭母牛,年底前有6個牛犢要下,還有5個要到了開年以後下,7個牛犢算下來,收入六七萬元錢沒有問題的。”勤勞的金溪村村民黃永群,憑藉一己之力把牛從1頭髮展到了14頭,是金溪村眾多養牛戶中的一員。
“一欄欄牛,一片片綠,這是我們沐愛即使在冬季也能看見的田園風光。”筠連縣沐愛鎮黨委副書記、鎮長應元林表示,為了給牛群提供綠色飼料,金溪村養牛戶們大都在自家荒地種上了皇竹草和黑麥草。
現在,金溪村的養牛戶家家種草,面積超過了500畝,肉牛養殖發展到了2500多頭。隨著肉牛養殖規模擴大,金溪村青草飼草料種植面積將超過800畝。
綠色治理 呵護家園
同處地質災害區的筠連縣沐愛鎮金坪村,也通過種草養牛走上了致富路。由於地理環境和地質災害的影響,發展起來的村民格外珍惜良好的發展環境和綠色田野,也更加堅定“林草育山、養治結合、生態迴圈”的發展理念。
説起養殖,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糞水、糞便和“臭味”,隨著肉牛養殖規模不斷擴大,糞污處理是當務之急。
在鎮政府和村幹部的號召下,經過化糞沼氣池的儲存發酵,再加上乾濕分離,又臟又臭的糞污就可以變成營養豐富的肥料,正好可以用於牛場建立的青草飼料種植基地。
“我這個養牛場的化糞池,可以裝2000多噸,乾濕分離後的牛糞,非常有利於皇竹草的生長。”金坪村村民楊申華向筆者介紹,他的肉牛養殖場,首要決定和投入最大的一項工程就是建化糞沼氣池。
與金坪村一山相連的金溪村,全村在家農戶95%以上在養牛,105戶規模化養牛戶都建設了化糞沼氣池,經過牛糞還田,沼液灌溉後的黑麥草、皇竹草嫩綠喜人,村民用沼氣煮飯,既衛生又方便。如今,在金溪、金坪,當地構建起了“飼草種植+肉牛養殖+糞污處理+沼氣運用+糞肥還田”的綠色迴圈鏈。
“通過治理生態傷痕,發展綠色農業,形成迴圈利用的肉牛産業融合發展的一系列産業路子,實現了大地披綠,村民致富,使地災區變成産業區,地災地變成生金地。”筠連縣沐愛鎮黨委副書記、鎮長應元林對沐愛鎮未來的發展充滿了希望。
據悉,得益於這套綠色迴圈鏈,筠連縣沐愛鎮將難聞頭疼的牛糞變廢為寶,讓沐愛鎮地質災害區的養牛産業實現綠色、環保、可持續發展,在綠色治理理念帶動下,沐愛鎮年存出欄肉牛5.5萬頭,種草面積達到了1.3萬餘畝,茶葉4.2萬畝,糞污資源化利用達到80%以上,沼液處理及利用達到90%以上,實現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的共贏。(張華 張必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