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困扶貧聽號令,駐村書記踏征程;宣傳政策家家到,制定規劃戶戶精。專項資金抓落實,資料檔案細查明;攻堅克難初心在,富裕村莊頌黨情。”
這幅挂軸書寫了宜賓市高縣人民檢察院政法幹警胡賢剛,自2015年8月被選派到來復鎮滾沱村任第一書記以來,始終踐行“黨員幹部辛苦一陣子,貧困群眾脫貧致富一輩子”的理念,團結帶領村“兩委”班子,攻堅克難、砥礪前行,引領滾沱村老百姓走上致富奔康的大道。
建強戰鬥“堡壘”
“支部強不強,關鍵看領頭羊。”2015年8月,走馬上任的第一書記胡賢剛,經過實地走訪、認真調研,發現滾沱村班子戰鬥力不強,村級黨組織後續乏力等情況。胡賢剛深知,在脫貧攻堅戰場上,必須打好村幹部選拔培養“組合拳”,鍛造一支能力強、素質好、有幹勁的村幹部隊伍,才能帶領群眾脫貧致富。
把建強“村兩委”班子隊伍和基層組織作為出發點,胡賢剛堅持做好優秀農民工、農村能人“回引工程”,選優配強村班子隊伍。正是由於胡賢剛的認真摸排和主動對接,成功回引了致富能手胡永強等人回村,並把他們作為村級後備幹部進行培養。胡永強回村後,因為熟悉家鄉情況,隨即投資20萬元,建設標準化蠶房,打造50畝桑園,年收入達10萬元。同城,胡永強還帶動村民一起脫貧致富,將自家培育的10000余株桑苗免費送給貧困群眾栽種,到現場進行培訓和指導。
胡賢剛多次召集“村兩委”組織生活,開展交心談心活動,主動剖析,認真搜尋存在的問題與不足,並通過結對幫扶的方式,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採取民主推薦,選拔3名有一技之長的村民作為村級後備幹部進行培養,並從中發展了1名預備黨員。
“我們強化三會一課、主題黨日活動,結合駐村工作組例會、農民夜校等工作,不斷完善支部管理制度。”胡賢剛表示,經過不懈的努力,滾沱村黨支部從後進支部一躍而成為先進基層黨組織,大大增強了凝聚力和戰鬥力。
興産業補“短板”
走進來復鎮滾沱村,桑樹漫山遍野,處處鬱鬱蔥蔥,翠綠的“桑海”在微風盪漾下讓人心醉。時值秋蠶養殖期,三五成群的村民正在採摘桑葉。
“以前,我們村是一個以傳統農業為主的貧困村,既無資源優勢,又無支柱産業。”村支書周永金説,為解決這一現狀,胡賢剛會同村“兩委”成員,挨家挨戶走訪,傾聽村民意見,結合村情實際,認真研究討論,確定把“種桑養蠶”作為産業發展的突破口。説幹就幹,很快,一片帶動50多戶貧困戶、面積1500畝的蠶桑産業園遍佈山崗。
2019年,滾沱村村民僅蠶繭銷售收入就達到420萬元。“真是想不到,跟著胡書記發展栽桑養蠶,實現了收入翻番。”貧困戶曾艮足感嘆道,“當初很糊塗,不願意發展養蠶,還是胡書記經常到府給俺做思想工作,為我墊錢買桑苗,現在賺錢了,嘗到了甜頭,想想真的很愧疚。”發展蠶桑養殖期間,胡賢剛除籌集項目資金外,還自掏腰包,為部分困難養蠶戶墊資3000多元,解決臨時資金短缺問題。
“晴天一身灰,雨天滿身泥”“晴通,雨不通”……這是過去滾沱村的真實寫照。從2015年到2019年,胡賢剛和村“兩委”積極對上爭取,落實各類扶貧項目資金1700余萬元,加強基礎設施、産業發展、易地扶貧搬遷等項目建設,硬化村組道路13公里,發展桑園1500畝,搭建彩鋼蠶棚93間,建設村集體公司小蠶共育工廠1座。
牽頭集體經濟
9月12日,在滾沱村小蠶共育工廠,村民唐應階夫婦正忙著擺放桑葉,給小蠶供食。今年受疫情影響,夫婦倆沒有外出務工,就近在小蠶共育工廠找活幹。“我們在廠裏幹活,每天有300多元收入,離家也很近。” 唐應階説,每季小蠶要餵養八、九天,一年餵養五季,一年下來,這一項就有15000元的收入,挺划算的。
為發展村集體經濟,解決貧困群眾持續增收的問題,胡賢剛主動與幫扶單位協商,探索“支部+集體公司+農戶”的發展模式,走出一條帶領貧困群眾致富增收的新路子。
“我們村于2017年實現整村脫貧,但要確保脫貧不返貧,就必鬚髮展壯大集體經濟,保證群眾持續穩定增收。”為實現既定目標,胡賢剛積極對接四川省農科院水産研究所、高縣人民檢察院、地方黨委政府、四川新絲路繭絲綢有限公司等部門和單位,協調落實了價值50余萬元的項目設備,建成滾沱村小蠶共育工廠。胡賢剛表示,“小蠶共育工廠每年共育小蠶可達2600張以上,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20余萬元,帶動50余戶貧困戶持續增收。”
樹新風尚文明
如何鞏固脫貧成效,有效提升基層治理,實現鄉村振興?
“我們不僅要讓貧困群眾在物質上實現脫貧,更要在精神層面上補鈣,讓文明新風成為滾沱村一道靚麗的風景線。”胡賢剛與村“兩委”商議,依託村級文化活動中心、農家院壩等陣地,組建鄉賢隊伍、文藝宣傳隊伍、志願服務隊伍、紅白理事會隊伍,廣泛組織開展“文化大院”、“六美之星”等評選活動,村裏熱鬧起來了,更引領了社會文明風尚。
同時,胡賢剛還協調高縣人民檢察院幹警,定期為村民提供司法服務保障和法治宣傳教育,幫助滾沱村群眾增強法治意識,協調解決鄰里糾紛,提升基層社會治理,讓文明新風在滾沱村煥發出生機與活力。
“胡書記非常了解我們家的情況,在得知我考上大學後,第一時間幫助我申請了助學金,解決了我們的燃眉之急。” 貧困戶梁德付的女兒羅芳在信中寫道,“胡書記和幫扶幹部的真情與付出,給了我很多的動力,我要努力學習,學會感恩,用自己的力量,回饋社會,建設家鄉。”(李鄭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