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好綠水青山 決戰脫貧攻堅

——高縣蕉村鎮脫貧攻堅側記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0-08-21 15:19:43編輯:蘇仁勝
編者按:蕉村鎮,位於宜賓市高縣南端,鎮域面積85.72平方千米,轄12村1個社區,8694戶33704人,有省級貧困村3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201戶3998人,全鎮主要經濟為農林業。2014-2020年6年時間裏,這個距縣城39千米、駕車需要約1個小時的偏遠小鎮,在區位優勢、工業優勢不明顯的情況下,全鎮黨員幹部以精準扶貧為核心,突出蠶桑、茶葉兩個産業的富農主導地位,依靠當地生態資源,將綠水青山轉化為脫貧靠山,奮力實現脫貧攻堅和生態建設雙贏局面。
“七月的蕉村鎮,陽光燦爛。
車輛行駛在進入蕉村鎮的柏油馬路上,蜿蜒道路兩旁,翠竹搖風颯颯響,暖日透過竹葉在車窗玻璃灑下斑駁光點。越過幾個彎道,一片波光粼粼的湖水映入眼簾,白鷺低飛,青荇搖動。走進蕉村鎮,新居民房錯落有致,大街小巷乾淨整潔,村邊田野阡陌縱橫,高山茶園山高林密,3萬蕉村鎮群眾這幅美麗的青山綠水畫卷中勞作生活。6年時間,3屆班子接力賽跑,500余名黨員砥礪拼搏,山還是那座山,水還是那抔水,蕉村鎮的發展日新月異。
因地施策,“三片葉子”謀發展
時間倒回到6年前,脫貧攻堅猶如一場春風吹遍了蕉村鎮每一個村落,由於蕉村鎮地理位置偏遠,主要産業為農林業,村上多為留守老人和兒童,“如何利用好發展紅利和政策紅利,找準脫貧致富發展路子,讓蕉村鎮實現‘跑步式’發展?”這一問題讓當時的領導班子“摳破了腦殼”。
以茶為媒,叩開脫貧之門。喝茶,佔據了蕉村鎮每個人生活的重要一隅。清晨到日落,大人到小孩,飲食勞作,人來客往都離不開一盞清茶。而種茶,在蕉村鎮歷史更為悠久,可追溯至民國時期。適宜茶葉生長,在吉新村,至今還有原南方絲綢之路、茶馬古道——“五尺道”橫穿全村。特別像是青雲村,山高、多雨、多濕、多露,極適合茶葉生長,“宜賓是四川省四大茶區之一,宜賓早茶也是一張閃亮的名片,以茶富民,將茶産業作為蕉村鎮脫貧攻堅主導産業,可行!”6年時間裏,蕉村鎮堅持以優質安全為基礎,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走統一規劃、連片開發、分戶管理、茶園套作、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茶園之路,打生態牌,走綠色路,著力提升茶葉品質、拓展銷售市場、創新扶持機制,加快茶葉産業轉型升級,建設以青雲村為中心的茶業發展區域,採用“黨支部+黨員大戶+貧困戶”模式全力推進“百里茶葉長廊”建設,初步形成以青雲、鞏固、龍潭、萬古等村為中心的2.46萬餘畝茶葉産業帶,年産值可達6000萬元。同時積極開發茶李套種,加快李子品種換代升級,以青雲村、萬古村等李子産業基地為龍頭, 實現規模化種植,目前全鎮共有李子2000余畝,年産值200萬元,形成蕉村鎮西部特色水果經濟帶及旅遊産業開發的核心區。
金蠶為引,織就致富之夢。發展的主導方向有了,但新的問題又接踵而來:高海拔地區適宜種茶,但像德坪、聯民、聯合、吉新、龍政等低海拔村落種植茶葉就沒有明顯優勢,如何將這幾個村發展好,還有什麼優勢資源可以利用,令人“想破頭”的難題再次擺上了臺面。這時,另一個特色農業走進了大家的視線——蠶桑。從新中國成立開始,蕉村鎮大部分地區農戶素有栽桑養蠶習慣,但多為零星“四邊桑”(溝邊、路邊、地邊、屋邊),蠶種自留自繁,桑、蠶品種均低下,養蠶量少,産繭差,效益低,規模小。由於蠶桑産業“短平快”的特點,對脫貧致富具有極大的帶動作用,在鎮黨委政府規劃下,選擇了以桑蠶種養基礎較好的德坪村、聯民村為中心,帶動周邊的吉新、龍政、聯合、龍潭等村桑蠶種養,堅持走高端蠶業之路,通過提高種養水準,改建良種桑園,創優質蠶繭基地,推廣小蠶共育,實施方格簇養殖,大力推行“龍頭企業+共育戶+貧困戶”經營模式,全方位促進蠶業産業提檔升級,在蕉村鎮東北部形成8000余畝的蠶桑經濟帶,年産值約1850余萬元。
竹林助力,奔向小康之路。春夏秋冬、蠶茶果桑,特色産業規劃後的蕉村鎮一片欣欣向榮之勢,但是在對貧困戶入戶走訪中發現,部分殘疾貧困戶因身體原因,連蠶桑等輕體力勞動都無法從事,平日土地裏只種點小菜,沒有其他經濟收益。“如何才能同時做到增加殘疾貧困戶收益+提高閒置土地利用率呢?”“不如種竹子!”竹類有種植簡單、生長快、成材早、週期短和生態保護功能強等特點,而且竹林能夠年年採伐,既有生態效益也有經濟效益。蕉村鎮氣候溫和濕潤,還有得天獨厚的水庫資源,極其適合竹類生長,境內硬頭黃、甜竹、雞爪竹、楠竹等竹類植物長勢好,品質優。説幹就幹,全鎮以建設河谷林竹涵養經濟片區為目標,立即開展對閒置耕地、邊坡荒坡、河庫(谷)邊開展植竹造林行動。經過6年發展,目前蕉村鎮共栽竹9000余畝,年産值4500余萬元。
扮靚小鎮,鄉村蝶變煥新顏
住房安心。“老都老了,沒想到還能住上樓房,黨和政府的政策好啊!”來自裕豐村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貧困戶丁先仲如是説。自脫貧攻堅號角吹響以來,蕉村鎮加快易地搬遷+危房改造工程,共投入2800余萬元,建成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6個,幫助398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挪出窮窩子,搬進新房子。此外,進一步整合土地資源,緊抓土地增減掛鉤政策機遇,其中第一批土地增減掛鉤項目建成集中安置區,78戶群眾搬進新房。
交通貼心。“過去出門,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腿泥,一腳黃泥巴。現在好了,到處都硬化過,走到哪兒鞋子都是乾乾淨淨的。”2020年春節,在外務工多年返鄉過節的鳳凰社區居民羅傳彬一下車便感受到了家鄉的變化。要想富,先修路,近年來,蕉村鎮加快交通建設步伐,不斷優化路網結構,一方面借力宜彝高速建設,打通蕉村與外界聯繫的“大動脈”,蕉村互通立交橋將於2021年6月完工。另一方面大力開展“村村通、組組通”農村道路建設,疏通便民出行的“毛細血管”,2014-2019年間共投入2300萬元完成公路硬化建設113.48公里。
環境舒心。“以前住土房,不那麼講究,久而久之也難得打掃衛生了,現在搬進了樓房,自然要愛乾淨一點。”每次走訪到蕉村鎮聯合村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貧困戶曾永乾家中,乾淨敞亮的屋子總讓人眼前一亮。近年來,蕉村鎮將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統籌結合,以生態宜居為切入點,緊盯生活垃圾和污水處理兩大難點,一方面加強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立14支由黨員幹部+志願者+公益性崗位人員+群眾組成的小分隊,每週對”五亂”進行集中清理整治,嚴格“門前五三包”責任制落實,形成環境保護人人參與格局。此外,全面推進農村垃圾、廁所、污水“三大革命”,投入131萬元建成生活垃圾壓縮轉机站1個,投入550萬建成污水處理廠1座,現在的蕉村鎮,山清水美,場鎮乾淨整潔。
飲水放心。“頭幾年吃水不方便,一下雨水要渾濁好幾天,枯水期更是沒得水吃,現在巴適咯,都用自來水。”貧困戶鄒登龍如是説。水是生命之源,為讓群眾喝上放心水,蕉村鎮在加強對水庫周邊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的同時全力推進實施農村安全飲水工程,對農戶較為集中的地方新建供水工程,對分散居住農戶採取新建水池、打井壓水、引山泉水等方式解決安全飲水問題,目前已建成集中供水工程5個,群眾飲水安全得到了極大地保障。
以文育人,春風化雨提精神
加強陣地建設,提升幸福指數。“以前沒有其他娛樂活動,空閒時一般就抽煙喝酒打牌,現在好了,白天可以去農家書屋看書,晚上在村文化廣場跳壩壩舞,生活挺充實的。”自脫貧攻堅開展以來,蕉村鎮不斷加強基層文化陣地建設,13個村(社區)建起了農家書屋和文化廣場,村村組建文藝隊,逢年過節有演出,文化陣地建設不僅豐富了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更潤物無聲地凈化了村風民風,如今遊手好閒的人少了,勤快節儉的人多了,鄰里關係更加和諧,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開展志智雙扶,激發內生動力。人窮窮一時,智短短一生。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唯有激發自尊自強內在動力,才能從根本上斬斷窮根。本著“志智雙扶”原則,蕉村鎮以農民夜校為主力,上好政策“必修課”提高群眾認知水準。上好技能“選修課”,通過集中課堂、田間課堂、到府課堂,因時制宜、因戶制宜開展技能培訓,提高群眾致富能力。上好道德“情感課”加大基層宣講力度,邀請脫貧戶講述自身奮鬥故事,把群眾志氣扶起來。
挖掘文化資源,傳承紅色基因 。蕉村鎮是高縣第一名共産黨員鄒必誠的出生地,也是清末民初反清敘南軍領袖羅鮮清的故鄉和戰鬥的地方,境內目前還保留了淩雲關,龍神坳千步石梯等重要遺址,還有特色民歌“薅秧歌”,文化底蘊十分豐富,近年來蕉村鎮搶抓旅遊發展機遇,以紅色資源+綠色生態規劃為格局,以紅色基因引領綠色發展,加大對境內旅遊資源挖掘、整合、打造力度,以文化振興帶動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向涯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