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縣以“三變”構築地質災害群防群治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0-08-13 15:31:02編輯:蘇仁勝
近年來,宜賓市高縣始終堅持地質災害防治就是“生命工程”,做好地災工作就是“守護生命”,全力推動“黨委主導、政府負責、部門協同、公眾參與、全員防災”的地質災害防治新局面,不斷提高綜合治理能力,取得了連續八年無地質災害責任事故的發生。
“吸”文化精髓變工作創新
地質災害防治是生命工程、是大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關乎群眾生命財産,是各級幹部履職的重要內容。高縣認真研究地災防治的群眾意識、行為,以歷史的眼光,從藝術的角度,對地災防治工作進行全新闡釋,形成了把地質災害防治群測群防國策轉化為縣、鎮、村(社區)等各級幹部和廣大群眾意識的機制和辦法,總結製作了高縣地質災害防治規範。
“匯”政策要領變操作實務
高縣在對地質災害防治安全領會的基礎上,構建了“措施防災、理論防災、文化防災”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體系,根據地災防治的“四個體系,一個支撐”的要求,每年對《高縣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規範》進行完善,形成年度工作指南,以“上墻上路上檔次,兩問兩看到場所;表一表二表述清,兩案兩演簡報明”為防災定基調,以“緊緊抓實十個規定、重點突出六個運作機制、切實提升五個風險管控、堅持三個鐵的紀律保障”為防災舉措,推動防災落地接地氣,讓政策匯聚成冊、報告成冊。
“集”防治知識變民俗文化
全縣地質災害點65個,危及465戶1774人。高縣根據地災點位分佈的人文特點,以“民俗文化”為切入點,結合人文歷史、民風民俗、名言諺語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內容,將防災知識轉換成群眾讀得懂、聽得進、易吸收的文字,轉變成“農民”的語言,融入在生産生活之中。例如,“想要吃魚大家補網,地質災害群測群防”“萬水千山總是情,不去巡查真不行”“暴雨無情人有情,提前避險有溫情”“晝防夜防,晝夜提防”等。並結合漫畫形象等進行圖文結合,定制了25條通俗易懂的警示標語,在全縣的地災隱患點、人員集居點、風景區開展宣傳。
這些標語有趣味性,讀起來朗朗上口,同時又起到了提醒的作用,在群眾中接受度較高。家住在慶符鎮水鴨村13組的張興軍大爺高興地説:“我文化低,識字少,以前的標語讀起拗口,記不住,真有險情也不曉得該往哪兒跑。現在好了,這些口號簡單易懂,加深了印象,我們也曉得了地質災害來了的時候該怎麼辦。”
高縣本著貼近自然、貼近生活的方式對地災點位對宣傳欄板進行了更新換代,變隨意為規範,統一全縣宣傳風格。重拾“石頭文化”,將標語刻在田間地塊的石頭上,還製作了樹葉、水滴形狀的宣傳牌,點綴在山坡、田野之間,與綠水青山相得益彰,與大自然和諧的景象。讓群眾學在田間地頭,潛移默化將防災文化滲透在群眾生産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一點一點讓地質災害防治記在腦中刻在心上,讓更多人的人參與到地質災害防治中來,改變以往“要我防”成“我要防”,實現由盲目逃向有序跑的轉變。(巫永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