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加強城市更新和存量住房改造提升,做好城鎮老舊小區改造”被列入2020年重點工作。老舊小區因為建成年代較早,普遍存在設施不完善、衛生環境差、社區服務設施配套不足、社區管理體系不健全等問題。
老舊小區改造,與民生福祉相連,與城市發展相係,事關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如何讓老舊小區“変身”,群眾滿意?四川彭山探索出了“一區一策”的改造形式,“先問需後規劃”“先自治後改造”“先民生後提升”,最大限度的滿足群眾的期盼,得到群眾的一致好評。
“一院一策”讓老舊小區煥發活力
位於眉山市彭山區城西社區的新鐵花園小區為90年代老建築,由於年久失修,小區內排水管網時常堵塞,雨季常年積水,“三線”線路雜亂,安全隱患很大,居民對小區改造十分期盼。
在了解到居民需求後,彭山區對該小區的電線、網線、地下管線、小區墻面、綠化、路燈等進行更換升級,增加了健身器材和便民座椅,讓小區煥然一新。
彭山區在推進老舊小區改造項目過程中,始終堅持“面子”“裏子”兩手抓,補齊配套短板,提升人居環境,重塑小區活力。該區創新性提出“六步七化”工作方法即“成立組織—居民申請—方案徵詢—組織實施—竣工驗收—管理維護”的步驟穩步實施,在實施整治後實現“黑化、序化、亮化、文化、凈化、美化、硬化”。
“在改造時,注重前期各小區問題收集,有針對性地對小區基礎設施、停車棚、休閒等配套設施、衛生秩序等進行差異化設計,充分滿足居民實際需求,進一步提高居民滿意度。”彭山區鳳鳴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
據了解,今年彭山區計劃改造老舊小區75個,總面積約58.4萬平方米,戶數4764戶,約14300人。截至目前,已竣工70個,剩餘5個正在建設,累計投資約5000萬元,開工率為100%,完工率為93%。
“留住記憶”讓老舊小區名副其實
“如今,我們的小區環境大變樣,不但鋪設了管網、硬化了道路,還充分利用了閒置空間,還原了的文化元素,留住了小區的記憶。”12月23日,彭山區鳳鳴街道紫薇上街336號工務段小區居民符清浦高興地説。
工務段小區始建於20世紀70年代末,共有6棟樓房144戶住戶,居民多為原成都鐵路局彭山工務段退休職工。2006年該單位改制搬遷後,工務段小區便處於無人管理狀態。
今年該小區被彭山納入老舊小區改造後,對小區路面進行了黑化,鋪設了管網,實現雨污分流,還新建了停車棚、涼亭、活動室,增設了門禁、監控,並修整了綠化地帶。
考慮到該小區主要居住的是鐵路職工,小區結合自身特點進行了文化打造,增加了一幅幅以鐵路和鐵路職工為主題的墻畫,充分展現了鐵路職工情懷。
在老舊小區改造中,彭山區在老方案設計之初,就對社區文化進行挖掘和提煉,讓老舊小區改造注入文化元素,量身打造與小區居民息息相關的文化特色,通過一小區一方案,一小區一特色,不僅要實現小區舊貌換新顏,更要讓居民有歸屬感、自豪感。
“抱團取暖”實現老舊小區有人管
在改造完成後,彭山區還協調老舊小區引進專業物業公司進駐,加強小區管理,讓整個小區從內到外“大變臉”。
在彭山區城西社區的佳樂小區,擁有住戶70戶,和其他老舊小區一樣管理不規範,基礎設施老化,衛生差,配套設施不全,物品丟失時常發生等,群眾意見大。但是由於該小區規模小,住戶少,管理投資大,收益小甚至虧本,專門的物業公司不敢接手。
為解決此問題,彭山區採取社區當“紅娘”“連片打包物業”形式,引導鄰近小區“抱團取暖”。所謂“連片打包”,就是將地域鄰近,情況類似的小區連片整合,打包給一家物業公司管理,以就近、便捷的原則對連片小區同步實施人員管理、衛生保潔、垃圾清運、綠化維護,既實現人力資源利用的最大化,又有效降低物業運作成本。
通過這種“化零為整”,有效化解了物業公司賺不上錢、老舊小區無人管的矛盾,截至目前,彭山已成功實施“連片打包物業”管理老舊小區5個,惠及群眾400余戶、1000余人。先後解決下水道堵塞、機動車亂停亂放、生活垃圾堆置混亂等“老大難”問題10余項,群眾滿意率達到95%以上。(溫選鵬 翁光建 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