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市彭山區:産業扶貧+志智雙扶 走高品質脫貧之路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0-12-04 18:09:48 編輯:卜海英 點擊:
眉山市彭山區謝家街道悅園村村民何紅群一家以前種植傳統作物,一年家庭純收入僅1000余元,加上女兒患有先天性脊柱彎曲,原本就收入微薄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
如今,女兒的手術成功了,何紅群一家發展了10畝獼猴桃、8畝柑橘,家庭純收入增長了數十倍。今年7月,何紅群還從四川農業大學現代農業技術專業大專畢業,正在準備專升本考試。
何紅群的成長,來自於該區産業扶貧和志智雙扶的助力。近年來,彭山區以柑橘、葡萄、中藥材、獼猴桃等産業引領扶貧,以覆蓋村、社區的農民夜校扶志扶智,原35個市區級貧困村全部摘帽,11476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脫貧,走出了一條産業扶貧加扶志扶智的高品質脫貧路子。
成長——從貧困戶到村幹部
12月3日,彭山區謝家街道悅園村5組,今年35歲的何紅群正在獼猴桃園內指導村民做好獼猴桃秋冬季管理。“秋季施用有機肥後要儘快翻土,翻土深一點,五六十公分都可以,再進行整形修剪,這樣來年果子才結得好。”何紅群一邊拿著鋤頭演示一邊説。
如今的何紅群已經可以幫助別人,而在幾年前,身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她是被幫助的對象。
2013年,何紅群一家因為治療女兒先天性脊柱彎曲入不敷出,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當年年底,在彭山區各級有關部門的引領下,何紅群在原本種植傳統作物的3畝土地上種上了柑橘,又在常年在外的親戚家5畝土地上種上柑橘,還流轉了近10畝土地發展獼猴桃。
“流轉土地有免息貸款政策,何紅群一共貸了3次共14萬元,樹苗、肥料和種植獼猴桃需要的鋼絲、木樁都送到府,發展1畝還有500元補貼。”悅園村第一書記王振宇説。何紅群很勤快,有了幫扶政策,一家人放心大膽地發展起了種植業。
剛開始時,何紅群並不懂如何種植獼猴桃。後來,村裏每個月都會開展一到兩次農民夜校活動,還不時有省農科院專家教授到果園裏現場授課。何紅群每一場培訓都沒有缺席。慢慢地,她的種植技術越來越好,柑橘和獼猴桃的品質不斷提高,收入節節攀升。
“今年,獼猴桃收購價格8至10元一斤,來收購的基本上都是往年的回頭客。”何紅群高興地説,每年,她剛在朋友圈發出獼猴桃挂果的圖片,就會有不少收購商微信訂購。
憑藉著發展柑橘産業和獼猴桃産業,2016年年底,何紅群一家摘下了貧困戶的帽子。同年,她的女兒手術成功。一家人的日子越過越好。目前,何紅群一家年收入已經超過10萬元。
2017年,何紅群自考了四川農業大學現代農業技術專業專科。今年7月,她大專畢業後,又開始準備報考四川農業大學會計專業本科。何紅群説:“不能總想著靠黨和政府,自己學到一門技術才是硬道理。”脫貧致富後,何紅群還不忘盡己所能回報鄉親。近年來,她吸納了10余名脫貧戶到她家的果園務工,帶領大家共同致富。
今年,彭山區村級建制調整後,踏實肯幹有想法的何紅群進了悅園村臨時黨支部,以婦女主任的身份參與臨時黨支部工作。
從建檔立卡貧困戶到村幹部,從技術門外漢到四川農業大學專科畢業生,何紅群的成長是彭山區産業扶貧加扶志扶智高品質脫貧路上的一個縮影。
鞏固——從物質脫貧到精神脫貧
農民夜校對彭山區産業扶貧加扶志扶智高品質脫貧路具有重要的意義。
彭山區在安排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實施到戶項目,引導建檔立卡貧困戶實施産業發展的基礎上,還在全區所有村、社區成立了農民夜校,助力志智雙扶。
為讓農民夜校充分發揮作用,彭山區還在授課方式、授課隊伍、授課互動上想辦法,形成了農民夜校不拘泥於時間,不拘泥于地點,以鄉村本土人才為主,區級師資庫為輔,根據群眾需要及時調整上課內容的模式。覆蓋全區所有村、社區的農民夜校,在實用技能培訓、強化文明新風和知恩感恩教育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推動實現了從行動和思想上徹底脫貧。
此外,彭山區持續把扶志扶智作為脫貧攻堅重要抓手。以農民夜校為代表的一系列舉措,在彭山區蔓延開來,強化文化扶貧,激發貧困群眾勤勞致富的信心和決心。堅持開展“一月一主題”扶貧志願服務活動,集中開展勵志宣講、道德講堂、感恩教育等主題志願服務1000次以上。
創設“彭山e支部”智慧黨建平臺,實現“掌上學習”“指尖教學”。統籌農民夜校、黨群集中活動日等培訓教育平臺,開設固定課堂、流動課堂和實踐課堂,大力開展實用技能培訓、道德法制教育、基層治理教育、文明新風教育和知恩感恩教育。累計開辦各類培訓2100余場9.8萬人次,有效助力脫貧。
以“學習道德模範,脫貧致富光榮”為主題,在有脫貧任務的行政村全覆蓋開展“脫貧不忘黨恩、致富感謝祖國”教育活動,傳遞道德正能量,進一步增強和激發廣大農村貧困群眾主動脫貧的意願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創造——從擺脫貧困到幸福生活
思想進步了,行動就跟上了。越來越多建檔立卡貧困戶用勤勞的雙手發展産業,創造出了幸福新生活。
12月3日,彭山區黃豐鎮團結村5組連片的柑橘園內,張建軍一家正忙著給柑橘套袋。只見他們拿出一個紙袋子,迅速套在柑橘上,再快速收緊袋口,幾秒鐘內便完成了一個柑橘的套袋工作。
“經常有農技專家到田間地頭來給我們培訓,怎麼疏果,怎麼套袋,現在我們都很熟練了。”脫貧戶張建軍樂呵呵地説。
2016年,為了方便照顧重病的父親,張建軍從外地回到老家,開始種植柑橘。家裏的300多棵柑橘樹是家庭主要收入來源,雖然品種改了,但由於缺乏種植技術,前些年並沒有什麼收成。
為了照顧好年邁的父母和兩個年幼的女兒,張建軍決心種好果子。他時常到村裏去參加農民夜校,課堂上的知識讓他學會了種植技術,也讓他堅定了發展的信心。
“現在每年柑橘銷售收入有5、6萬元,感謝黨和政府的幫助,才有現在的好日子。”張建軍説,下一步,他打算繼續學技術,把果子種得越來越好,靠自己的努力讓一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
據了解,在黃豐鎮,像張建軍這樣自力更生發展産業,實現脫貧致富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並不在少數。該鎮已形成幾乎“人人種柑橘”的脫貧致富局面,90%的人在種植、銷售、服務等層面參與到了柑橘産業中。如今,該鎮柑橘年産量7.5萬噸,銷售收入突破3億元。
近年來,彭山區推動農業産業發展全域園區化,因地制宜打造了6大園區,形成了以柑橘、葡萄為主導,水稻、中藥材、獼猴桃為特色,蔬菜為支撐的農業産業格局。産業扶貧與志智雙扶政策的推進,讓廣大建檔立卡貧困戶依託産業嘗到了自力更生脫貧致富的甜蜜果實。2019年,彭山區農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0187元,增速9.8%。(鄭順 林茂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