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壇泡菜引發的猜想:成都美食文化怎麼借“國際語言”出海

來源:成都日報 時間:2020-12-04 10:16:20 編輯:卜海英 點擊:
日前,一則“世界首個泡菜標準出爐,由中國主導制定”的消息迅速在微網志微信裏傳播開來,引發網友熱議。記者隨後從“微眉山”得到證實:11月24日,一項由中國主導制定、四川省眉山市牽頭負責的泡菜行業國際標準正式誕生,這也是我國在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框架下制定的第6個食品標準。眉山方面興奮地表示:這將極大提高“東坡泡菜”在世界市場上的影響力。
成都與眉山同為四川泡菜文化的代表城市,共同源於古蜀文明時期的飲食文化傳承。成都還獲得亞洲首個“美食之都”稱號。這次泡菜國際“話事權”落定,或許能夠為成都川菜文化推廣帶來新的助力和啟發。
古蜀文明作證:泡菜起源於中國
泡菜,古稱葅,是指為了利於長時間存放而經過發酵的蔬菜。我國最早的詩集《詩經》中有“中田有廬,疆場有瓜是剝是菹,獻之皇祖”的詩句。廬和瓜是蔬菜,“剝”和“菹”是腌漬加工的意思。據漢許鎮《説文解字》解釋“菹菜者,酸菜也”。《商書·説明》記載有“欲作和羹,爾惟鹽梅”,這説明至遲在3100多年前的商代武丁時期,我國勞動人民就能用鹽來漬梅烹飪用。
據史料記載,酷好天下美食的蘇東坡當年不僅喜食泡菜,還親手製作泡菜。“梅止于酸、鹽止于鹹,飲食不可無鹽梅,而其美常在鹹酸之外”,曾利用泡菜烹制“東坡肘子”“東坡魚”等人間美味,還留下《菜羹賦》《東坡羹賦》《老饕賦》等一百多篇詩文。由此,東坡泡菜便隨著大文豪從政行吟的足跡和優美詩篇而名揚天下。
如今,提到新都新繁,自然也是繞不開泡菜的。關於新繁泡菜的傳説,也為新繁人津津樂道。相傳三國時期,赤壁大捷後,劉備率大軍入川,有一天來到新繁,眾將士水土不服,不思飲食。軍師孔明微服尋訪,見百姓都用新鮮蔬菜加天然香料、鬥酒、鹽,投入盛有清水的土陶中浸泡,芳香開胃。後帶回軍中,官兵品嘗,食欲倍增。孔明嘆曰:“天府之國,地靈人傑,民以食為天,新繁泡菜,天下一絕也。”
有鹽有味的成都:離不開的泡菜文化
在四川,隨便去一個館子,都能瞧見泡菜的身影,家家戶戶也會做泡菜。曾有人説:泡菜罈子裏裝著四川人的魂兒。在成都川菜博物館,清代的“青花四開光山水人物紋泡菜罈”更被視為“鎮館之寶”。整件器物以天藍釉做底色,開光畫青花山水人物,壇底有“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楷書款。雖做過一定修復,但因存世量稀少而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而且作為川菜菜係文化中較有代表性的盛食器,更是難得。
“四川泡菜最有特色的地方,在於它的泡製方法和種類。”成都川菜博物館副館長張輝強介紹,用傳統的泡製方法,抑制泡菜裏菌類的生長,使之保持平衡。不管是泡製一天還是幾十年,都能泡出可口的味兒。説到四川泡菜種類,張輝強僅用了4個字來概括——“無所不泡”,肉、水果蔬菜等只要能想到的都可以成為原料。張輝強介紹,在四川比較有名的一種泡菜叫“洗澡泡菜”,因為泡製方法,將泡缸裏大量的乳酸菌保持平衡狀態,所以泡製一天便能食用。
四川人對泡菜的熱愛還不只於此。泡菜罈子,也是衡量掌勺人手藝的一個重要指標。泡的蘿蔔、兒菜、仔姜、豇豆等等都可以當做入菜佐料,泡豇豆炒鯽魚、泡豇豆炒雞雜,最普通的或許是一碗泡豇豆炒肉末了。所以在四川的泡菜文化裏,一壇子好的泡菜水可能會是一家的傳家寶,代代相傳。對於四川人來説,這道家常小菜,藏著一縷鄉愁還有治愈的力量。
進擊的川菜:除了泡菜,還有豆瓣和花椒
近年來,成都在打造國際美食之都的過程中,以川菜為媒介,全面拓展成都美食文化的國際交流空間,開放成都美食與國際美食雙向交流的合作平臺。從2016年開始,為加快川菜走出去步伐,四川在舊金山、洛杉磯、莫斯科、維也納先後設立川菜海外推廣中心。從美國西海岸、伏爾加河畔到世界音樂之都,川菜以獨有的麻辣鮮香征服著世界各地食客們的胃。
不僅設立海外推廣中心,川菜企業各顯神通,加快走出去步伐。海底撈、眉州東坡、川北涼粉等加快在全國各地佈局;郫縣豆瓣、白家粉絲、眉山泡菜等企業的國內市場佔有率不斷提升;老房子、大妙火鍋、陳麻婆豆腐等企業在美國、葡萄牙、新加坡、日本等國開設川菜門店;小龍坎、大龍燚等四川火鍋品牌擬進軍美國等地,開拓國際市場。
2017年,與四川毫無關係的麥當勞“四川辣醬”,在美國引發了排隊搶購;此番,眉山泡菜借國際標準出道,再一次為川菜原輔料出海蓄勢。菇菇宴川菜、愚頭記火鍋創始人,成都餐飲企業聯合會副會長、美食家寇元軍表示,如今川菜出海的方式更多是“抱團”推廣,“其實更講究資源整合,很多事物都是相輔相成,多種元素缺一不可。酸甜苦辣,川菜的滋味也是生活的滋味。”對於豆瓣、花椒及各種調料蘸醬,也適宜融入川菜,而非“單槍匹馬”拓展海外市場,“相互的抱團取暖、資源整合,可以讓川菜走得更遠。”(王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