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9年7月開始,青神縣婦聯、青神縣鄉村婦兒促進會依託中國農業大學留守人口社會支援第四期項目,在羅波鄉寶鏡村培育社區大學項目,關注農村“三留守”人員,打造村民終身教育體系,構建基層社會治理共同體,築鄉村振興之魂。
村民廣泛參與,踐行“自下而上”
青神縣寶鏡社區大學所在地是40年來閒置的寶鏡村小學舊址。2019年7月,青神縣婦聯、青神縣鄉村婦兒促進會通過反覆調研,結合村民強烈的意願,實施中國農業大學留守人口社會支援第四期項目,將原寶鏡村小打造為寶鏡社區大學,關注農村“三留守”人員。通過“院壩會”“微信線上會”等形式廣泛徵求意見,發動當地村民參與式討論課程內容,強調“自下而上”和“村民參與”,使“自上而下”模式向重視社區村民參與性和社區主體性的“自下而上”模式轉變。社區大學不設門檻,沒有年齡文化性別限制,成為連接村民、村落之間的紐帶,成為傳播鄉村文明、培育鄉土自信的精神場域,鄉村擁有共生的教育。
挖掘社區資産,激活“內生動力”
寶鏡社區大學項目核心聚焦村民內在的取向,向內去探求個人資産,以優勢視角出發,去發現社區的人才、文化、自然等資源、優勢,擬定村莊的能力清單,強化社區的社會參與,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共治格局。特別是挖掘村莊的人才資源,包括留守婦女、留守老人,其豐富的經歷就是村莊的財富,把它轉化成推動社區發展的一種動力。通過社區大學項目發揮葛志強等3位鄉賢的作用,激發葛玉蓮、代素容等留守婦女的能力,擔任寶鏡社區大學班委,為課程活動獻計出力培育,培養社區骨幹10名。家族的力量更是社區資産,借助寶鏡村葛氏家族的影響力,去教化影響更多的當地村民。廣泛梳理村莊的物質資産,如古樹、山川、河流、橋等,繪製村莊地圖,打造村莊IP,吸引更多的外出青壯年返鄉創業、就業。
構建課程體系,上線“鄉土教育”
系統規劃寶鏡社區大學的課程體系,引領留守村民成為鄉村藝術家、鄉村美食家、鄉村教育家,發現生活的快樂,提升生活的信心,感受教育的溫暖。課程的設計拉近社區大學與村民的關係,重拾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與關切,也讓藝術走進了村民們乏味的生活。一年來,在村民意願的基礎上,共開設15門課程,包括“正面管理與非暴力溝通”“廢物利用改造”“手工毛線編織”“家事糾紛調解”“親子閱讀”“早期教育”“烹飪課程”等。結合“臘八節”“元宵節”“端午節”等傳統節日,開展“百家米 睦鄰情”“線上鬧元宵”“青青粽飄香 濃濃鄰里情”等9場活動,挖掘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傳承中華傳統文化,豐富農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讓鄉村活力四射,魅力無限。
多方連結資源,講好“寶鏡故事”
寶鏡社區大學課程活動中,借助縣委政法委、縣衛健局、縣書畫家協會、蘇母藝術工坊等多部門、多團體和多組織的力量,注入更多的優質教學資源,課程豐富生動,貼近村民生活,村民喜聞樂見。吸引蒼溪縣等考察團、全國各地專家學者走進寶鏡村,增進碰撞交流,促進村民理念革新,傳播“寶鏡故事”。寶鏡村屬青神縣最邊遠村之一,通過寶鏡社區大學項目開展“我在深山有遠親”“觀光豬場”“豐收農夫市集”“我在村莊賽廚藝”“我在村莊有棵樹”“我在村莊有片地”等廣泛多樣的城鄉互動活動,擦亮“寶鏡”名片,有效促進城鄉關係的協調,幫助村民更好地與外界對話,講好“寶鏡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