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元朝天:窮山變“寶地” 群眾生活比“獼”甜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0-09-19 21:19:00 編輯:王梁 點擊:

綠油油的藤架下,沉甸甸的綴滿了一個個穿著褐色紙袋“外衣”、鴨蛋大小的獼猴桃,空氣中瀰漫著誘人的果香,果農們穿梭在獼猴桃園裏,採果、分揀、裝箱……9月17日,廣元市朝天區雲霧山鎮石門村副書記、致富帶頭人鄭大海,正忙著帶領鄉親們採摘最後一波成熟的獼猴桃,歡快肆意的笑聲一直傳到很遠很遠。

窮山變“寶地” 畝産值翻十倍

“村裏的耕地大部分屬於山地,土壤瘠薄産出少,一年種兩季糧食,麥子和玉米,畝産值頂天了也超不過1000元。沒日沒夜的在地裏忙活,一年到頭連家裏幾張嘴都糊不過。”回憶起以前的苦日子,石門村的老人們直搖頭。

如何才能讓貧瘠的山地煥發出脫貧致富的生機和希望,讓群眾的腰包一天天鼓起來?

自開展脫貧攻堅以來,雲霧山鎮堅持把培育、發展、壯大特色農業産業作為脫貧攻堅的務本之策和長效之舉,結合各村實際、對症下藥,積極探索“一村一品”、“一戶一業”的産業扶貧新路子,在石門村大力推廣獼猴桃種植,幫助該村群眾按下了脫貧、增收、致富的加速鍵。

為打消群眾發展新興産業的重重顧慮,2016年,鄭大海帶頭栽植了3畝獼猴桃。今年,鄭大海最先栽植的這3畝獼猴桃産鮮果4600多斤,純利潤超過3萬元。而經過多年的陸續栽種嫁接培育,鄭大海家的獼猴桃園早已從最初的3畝擴展為12畝,待全部進入盛産期後,年産值將穩定的超過10萬元。

“投入少、好管護、見效快、産值高,進入盛産期,畝均産值1萬元一點問題都沒有。”在鄭大海的示範帶動下,如今,石門村已有90多戶群眾相繼發展起了獼猴桃産業、規模超過700畝,待全部進入盛産期後,産量將達120萬餘斤、産值超過800萬元。鄭大海笑著説,“這才剛剛開始,好日子還在後頭呢!”

農戶變産業戶 生活比“獼”甜 

走進石門村獼猴桃産業大戶楊其榮家時,他正把分揀好的獼猴桃裝盒,只見青白色的包裝盒上渺渺青山浸潤在縷縷雲霧之中,“雲霧山·珍”的品牌和形象LOGO格外醒目。

“我們這兒的土質、水質和氣候條件,特別適合獼猴桃‘安家落戶’。”幾年的摸索實踐下來,楊其榮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今年,他家的獼猴桃産量高,單顆鮮果重量平均達130克左右;品質好,口感鮮甜多汁;價格也賣得俏,最高單價達8元每斤。究其秘訣,楊其榮一語道破,“種植管護獼猴桃,除了防旱防澇,深翻、施肥少不了!”

忙裏偷閒,楊其榮盤了盤今年的收入賬,“12畝中盛挂果的有5畝,産鮮果8000多斤,收入6萬多元。”楊其榮介紹,“我們村的獼猴桃品質比同類産品更好、保鮮期也更長,深受消費者喜歡,一到成熟季節,收購商就等在家門口,有多少買多少,一點也不愁銷路。”

逐漸壯大的獼猴桃産業,也帶動了眾多貧困戶增收致富。石門村貧困戶鄭友均一邊在家照顧患嚴重類風濕關節炎的妻子,一邊在鎮、村和幫扶單位的扶助下,發展起了7畝獼猴桃。今年,3畝初挂果,采收鮮果2000多斤、收入1萬多元,初嘗甜頭的鄭友均和妻子合計,計劃明年再栽植2畝獼猴桃果樹。

同樣,石門村52歲貧困戶楊其文也是發展獼猴桃産業的受益者。“再過兩年,8畝獼猴桃就全部進入盛果期了,只要管護好了,不愁掙不到錢!”話語間,楊其文臉上流露出的笑容,輕鬆而愜意。(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