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穩基層治理的每一步

——“十三五”雅安市構建基層治理新格局綜述

來源:雅安日報 時間:2020-12-28 12:41:11 編輯:羅鎮 點擊:

基層是國家的基礎和重心,基層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根基所在。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把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作為重要內容進行部署,四川省委把全省城鄉基層治理納入厚植黨的執政根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貫徹落實中央、省委決策部署,雅安市印發《中共雅安市委關於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和省委十一屆六次全會精神、加強和改進城鄉基層治理的決定》,並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上明確,要加快完善治理體系、提升治理能力,著力形成共建共治共用的治理新格局。

回顧“十三五”,雅安不斷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加快推進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一張新型社會治理的發展藍圖日漸清晰,讓社會治理成果更多、更好、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一棟棟整齊高樓拔地而起,一個個美麗公園錯落有致,一盞盞明亮路燈排列有序;各縣(區)也擁有了整潔美麗的新面貌,寬敞明亮的教室、設施設備齊全的醫療機構……全市人民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一切都離不開社會基層治理的全面推進。

黨建引領築牢發展基石

社區,城市的毛細血管與細胞,是城市治理的核心,也是最現實的落腳點。只有每個細胞都健康飽滿,城市生活才會安全有序、生機勃勃。

五年來,雅安市始終把加強基層黨的建設、鞏固黨的執政基礎作為貫穿社會治理和基層建設的一條紅線,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創新、提高基層治理水準。

雨城區青江街道石馬社區漢都華府小區大院乾淨整潔、垃圾桶有序擺放、綠化植物鬱鬱蔥蔥,居民坐在院子裏閒聊著家長裏短。

不遠處“心願墻”上的卡片,已經在居民心中結出了一個個滿意豐碩的“果實”。

自2017年居民入住起,石馬社區管理的漢都華府小區經過摸索,在小區治理服務中,探索創建了“1352”機制(建強1個核心,統籌3支力量,做好5項服務,發揮2個作用)。2019年,在石馬社區黨委的領導下,漢都華府二期成立了小區黨支部,將黨支部建到了小區,黨小組建到了樓棟。

為了更加方便居民,小區黨支部向居民發放了“連心卡”。卡片上印有小區黨支部書記、業主委員會主任和物業經理的姓名、職務及手機號碼,方便居民快捷諮詢,及時解決問題,讓黨支部和群眾面對面,黨員和居民心連心。

以黨建引領實現共建,漢都華府小區在雅安市並非個例。

今年3月開始,雨城區以青江街道為試點,探索實施“街長制”。由三級“街長”和八大職能部門相配合的“3+8”模式,形成了“群眾參與、三級協調、社區吹哨、部門報到”的城市精細化管理新格局。

蘆山縣在實施“銀發金輝”工程中,探索離退休幹部銀輝驛站新模式,以陣地為基、機制為魂、活動賦能,引導老同志“身”入基層,圍繞中心大局,順勢而為,發揮“四大員”作用,走出了一條老同志示範參與城鄉基層治理新路子,為全縣治理增添新動能。

今年9月,石棉縣在新民藏族彝族鄉創新推進“紅黑分”積分制,給村民建立“道德積分儲蓄站”。通過“小積分”解決“大問題”,走出一條群眾受益、簡便實用、切實有效的基層治理新路子。

……

當“繡花功夫”把治理脈絡浸透到城市的每個細胞,改變的不僅是面貌,更是從源頭上推動“治理”逐步邁向“智理”。堅持黨建引領,將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城市治理優勢。

地方立法疏通治理難點

治國憑圭臬,安邦靠準繩。法律是國家的重器,良法是善治的前提。

2015年12月3日,四川省第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四川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確定自貢、攀枝花、瀘州、德陽、綿陽、遂寧、南充、宜賓、廣安、達州、巴中、雅安、眉山市開始行使地方立法權的決定》,雅安成為全省首批獲得行使地方立法權設區的市之一。

新立法法賦予設區的市地方立法權的用意之一,便是“接地氣”,以解決地方的實際問題。

“4·20”蘆山強烈地震災後恢復重建以來,雅安市建成災後新村聚居點232個、幸福美麗新村135個。通過新村聚居點的建設,全市農村居民生産生活條件得到大幅度改善,適度聚居不僅帶來了空間結構的改變,同時也帶來了生産生活、社交方式、社會治理等多方面的轉變,特別是群眾由散居變成聚居後,在房屋風貌控制、公共設施維護、環境衛生治理等方面,都面臨著新的問題和矛盾。

如何通過法治化手段建立新村聚居點管理的長效機制,確保新村居民管理好、運轉好、分享好災後恢復重建成果,成為當前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對雅安市新村聚居點管理進行地方立法的呼聲也越來越高。

2017年7月20日,《雅安市新村聚居點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實施,標誌著雅安在運用法治手段管理災後重建新村聚居點方面走在了全國前列。

《條例》的制定,堅持以問題為導向,針對新村聚居點管理中的重點難點問題進行制度設計,解決了“誰來管,管什麼,怎麼管”的問題;堅持以引領為導向,充分利用地方性法規的立法許可權,發揮居民主體作用,設立自管委,實現新村聚居點的民主管理、自我服務,推動新村聚居點管理工作有序開展。

從《雅安市新村聚居點管理條例》到《雅安市青衣江流域水環境保護條例》,再到《雅安市村級河(湖)長制條例》,一件又一件地方性法規出臺,都像翼下之風,托舉支撐著“雅安綠色發展示範市”建設紮實穩健向前躍進。

創新模式共建和諧社會

雅安轄區面積1.53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57萬。

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價值取向日趨多元,利益訴求更加多樣,各類矛盾風險交織疊加,給社會治理體系和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

縣與縣各具韆鞦,鎮同鎮各有差別,村與村各有特色。體察民情看到群眾的需求、聽到群眾的呼聲,因地制宜找尋社會治理突破口是做好基層社會治理的關鍵。

五年來,在基層治理工作中,雅安市各地不斷探索,創建適宜當地發展的新模式。

漢源縣地處山區,是典型的山區農業縣,在基層治理的過程中,漢源縣摸索出一套“134”模式。

“1”即成立一個組織,護航産業發展。漢源縣群眾多以水果種植為業,該縣果蔬法律服務中心的成立,將法律服務和人民調解建立在産業鏈上,集法律服務、法律援助、公證服務、法治宣傳、矛盾糾紛化解等為一體的“一站式”服務平臺,有效提高了農村公共法律服務以及矛盾化解的覆蓋率。

“3”即完善三大機制,助力生態保護。

“4”則是漢源縣基層治理探索中總結出的4大亮點:“小網格大管家”基層治理新模式、“愛心超市”鄉村基層治理新模式、訴調對接調委會模式入駐人民法庭、“派出所+醫院”共建共治警務模式,4種模式實現了多元化矛盾糾紛調解目標。

在雅安,基層治理模式的探索層出不窮,在名山區高崗村,村“兩委”在徵求群眾意願基礎上,拆除垃圾池,讓垃圾不出門,村民在家自己分類;天全縣仁義鎮探索設立存美德、掙積分、取實惠的“道德銀行”,在該鎮紅軍村成立了以村黨支部書記為行長,村“兩委”成員、村民代表為監事,群眾公推老黨員、老幹部、鄉賢為評議員的“道德銀行”,引領村民“儲蓄道德”,以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德治”帶動柔性基層治理;石棉縣美羅鎮聚焦“黨政同抓,依靠群眾,預防糾紛,化解矛盾,維護穩定,促進發展”,探索“1236”治理模式,推動打造“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難事不出縣,問題能解決,矛盾不上交”的“楓橋經驗石棉升級版”,助力構建共建共治共用的社會治理新格局。(魯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