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源縣:多措並舉抓好糧食生産 助農增收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0-12-23 11:04:58 編輯:羅鎮 點擊:

近年來,漢源縣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市委決策部署,始終把“三農”工作作為全縣重中之重,嚴格落實“米袋子”“菜籃子”行政首長負責制和省委“藏糧于地、藏糧于技”部署要求,以漢源縣稻蒜輪作糧經複合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的帶動,全域“應播盡播、應種盡種”,帶動漢源農業高品質發展,促進農民致富增收。

適當擴大糧食生産面積,確保産量穩中有升

根據《中共雅安市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關於擴大糧食播種面積確保全年糧食豐收的通知》(雅農領〔2020〕4號)、《中共雅安市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關於分解下達2020年各縣(區)糧食産量目標的通知》(雅農領〔2020〕12號)文件精神,穩中有進,完成漢源糧食生産任務。全年糧食總産9.27萬噸,大春糧食擴種面積2660畝,增加産量0.09萬噸。漢源全年實際完成糧食種植面積28.84萬畝,其中水稻4.58萬畝(擴種627.5畝)、玉米12.55萬畝(擴種485畝)、馬鈴薯9.48萬畝(擴種1672.2畝),其他糧食2.33萬畝,總産糧食9.33萬噸,完成糧食擴種面積2784.7畝,增加産量0.15萬噸,超額完成糧食增産、大春作物擴種的目標任務。

深入實施國家惠農補貼,確保政策落實到位

組織實施稻穀補貼、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的核實登記工作,全力推動落實財政補貼資金社會保障卡“一卡通”。2020年耕地地力保護補貼核實工作于3月啟動,漢源縣2020年耕地地力保護補貼涉及農戶84453戶,截至目前補貼資金已通過“一卡通”撥付到農戶手中。2020年稻穀補貼全縣涉及補貼農戶15912戶,目前正在計算補貼標準,補貼資金11月底已通過“一卡通”撥付到農戶手中。

因地制宜調整種植結構,確保糧經平衡發展

一是“糧經複合”。立足漢源獨特的光熱資源優勢,在漢源縣少有的“河谷平地”區域,採取田坎種果樹、大春種水稻“果+稻”複合立體種植模式,最大限度利用土地空間和光熱資源,達到經果林和水稻“雙豐收”,實現保障糧食安全和群眾穩定增收致富的有機統一,全縣糧經複合種植模式連片面積達2.5萬畝,涵蓋流沙河河谷地帶的前域、九襄、唐家等4個鄉鎮25個村,涉及農戶8000余戶、近2萬人。二是“稻蒜輪作”。在“果+稻”複合立體種植的基礎上,結合梨樹耐澇、蒜薹耐寒等特性,在水稻收割後賡即栽種大蒜,形成“果+稻+蔬”種植模式,既實現秸稈全部還田、防止焚燒秸稈污染環境、有效保護土壤,還通過“水旱”輪作殺滅水田、旱地的病蟲害,防止連作障礙,形成了獨具漢源特色的“稻蒜輪作、糧經複合”種植模式,該種植模式年畝産收入超過2.22萬元,連續30餘年未斷種,是漢源名副其實的“米袋子”和“菜籃子”。

創新開展優新品種試驗,確保科技推廣到位

在九襄、唐家等鄉鎮劃定三塊“百畝高産試驗田”,與四川省農科院、四川農業大學等院校合作,開展德優4727、瀘優727、內6優9號、內6優107等新品種水稻栽培試驗,探索標準化栽培技術,試點成功後全縣推廣種植,切實提高水稻畝産産量,增強農戶種植信心。開展德優4727、宜香優2115、F優498、旌優華珍、Y兩優1377等新品種水稻栽培試驗,探索標準化栽培技術,試點成功後全縣推廣種植,切實提高水稻畝産産量,增強農戶種植信心。“百畝高産試驗田”連續3年以1021.3公斤、1104公斤、968公斤的畝産産量通過驗收,全縣水稻平均畝産量達700-800公斤。2020年漢源縣承擔了省種子站4個玉米新品種生産試驗,和四川農業大學共同開展2000畝的水稻保優技術整合項目研究,對漢源縣篩選玉米新品種以及整合總結推廣水稻栽培技術都有積極作用。(漢源縣農業農村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