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雅安市雨城區碧峰峽鎮蓆草村山腰,雅安新城區風光盡收眼底。隨著蓆草村基礎建設的完善和産業的發展,昔日貧困村沿著低緩的山勢,在竹林的掩映下正變得日新月異。
蓆草村原有建檔立卡貧困戶36戶,原來的蓆草村,村民們都是各自發展,大多選擇種植玉米、蔬菜等傳統農作物,自給自足,收益甚微。隨著脫貧攻堅工作的持續深入,從2016年開始,蓆草村開始調整産業結構,增加村民尤其是貧困戶的收入來源和增收渠道,鼓勵農戶發展脆紅李産業,從2016年至今,全村共種植脆紅李1100畝,現已進入試果期。
2018年,蓆草村實現所有貧困戶脫貧,村“摘帽”。
在村民姚明忠的脆紅李基地看到,一顆顆色澤暗紅的李子挂在枝頭,果大飽滿,摘下一顆放在嘴裏,香甜可口。
為支撐産業發展,在幫扶單位協調下,蓆草村多次邀請市農科所專家給群眾辦林果産業管護知識培訓班,採取“統一管理、統一銷售”的模式,引入相關農業公司對蓆草村産業進行全程指導,包括施肥、打藥、修枝等,引導群眾科學種植,提高群眾對脆紅李的管護水準。全面投産後,預計每株脆紅李産量將超過100斤。
在蓆草村村道兩旁,一種藤葉相間的植物隨處可見。“這就是我們另一種特産——土耳苕。”姚明忠介紹,這種土耳苕不佔耕地,生命力強,荒山荒坡都可以種植,大概在每年10月成熟,逐漸成為村民增收致富的又一特色産業。
“産業結構調整需要很長的過程,農戶們的固有思想也需要時間轉變。”蓆草村第一書記胥光品説,在脫貧致富的道路上,為了保障農戶依舊有收益,在倡導村民種植果樹的同時,也鼓勵農戶種植茶葉、土耳苕等收效時間短的作物,將長效和短效經濟作物相結合,即“長+短”模式,讓農戶短期內有收入,長期有盼頭。
同時,根據農戶家庭條件和勞動力情況,蓆草村還鼓勵村民發展養殖,將種植和養殖相結合,養殖為種植提供糞肥,形成“葷+素”種養迴圈模式,做到種植養殖兩互促、節本增效兩不誤,推動農業迴圈經濟發展。
“我們村雖屬於山區,但我們村都是安裝了太陽能、路燈,且實現了組組通水泥路、戶戶有硬化路、家家用安全穩定的水和電,並接入了通信網路(衛星收視),還接通了天然氣。”姚明忠對村中日漸完善的基礎設施讚不絕口。(雨城區委宣傳部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