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城區:“軟硬兼施”促老舊小區“煥然如新”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0-08-06 22:57:25 編輯:陳廷波 點擊:
近年來,雨城區不斷強化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探索實行“升級換代”“黨建引領”“群眾參與”“精準服務”的“軟硬兼施”老舊小區治理模式,實現了老舊小區由亂到治的華麗轉身。
雨城區為雅安市中心城區,幅員面積1067平方公里,共有5個街道,29個社區,常住人口36.57萬、城鎮人口18萬。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曾經的主城區變為現在的老城區,小區形式多樣,情況複雜,以散居式缺少物業管理的老小區居多,其中,按院落合併後全區共160個老舊小區、棚戶區點位存在樓體年久失修、路面破損坑洼、停車設施不足等問題。為徹底改變“三無小區”無序管理狀況,雨城區堅持“軟硬兼施”,以硬體改造提升基礎環境,軟體提升促進長效治理,實現老舊小區自我生存、自我發展、自我提升,有效破解治理難題。
“升級換代”補齊短板
以環境宜居為目標,統籌各部門各戰線力量,多措並舉開展老舊小區硬體提升工程。高起點全域規劃。成立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專項領導小組,深入277個老舊小區大院開展調研,制定《雨城區中心城區老舊小區及棚戶區三年改造規劃》,確定陽光苑小區、挺進路84號等4個小區為2020年改造示範小區。多元化資金保障。建立政府與居民、社會力量共擔改造資金的機制,積極爭取專項補助資金,現已到位上級補助資金325.59萬元,本級財政資金54萬元,申請專項債券資金900萬元。全方位統籌推進。聚焦基礎設施差、環境衛生差、治安條件差三類突出問題,完成老舊小區路面改造約1.5萬平方米、維修屋面約1萬平方米,增補照民設施1200余處,建設小區停車位200余個;開展環境衛生綜合治理1060次,清掃面積達188萬平方米;建立社區智慧安防系統,在新安巷大院等開展智慧小區試點建設,基本實現城鄉“天網”全覆蓋、“雪亮”管重點。
“黨建引領”做強主軸
以基層黨建為引領,結束老舊小區一盤散沙的局面。建支部,築牢治理主陣地。以“成熟一個、組建一個”的態勢建立173個老舊小區黨支部,吸納黨員近6000人。打造“通工小區黨員之家”、“幸福家園議事廳”等大院黨建“微陣地”75個,使黨員學習有場所、活動有陣地。搭架構,串聯治理全鏈條。以“小事不出小區”為原則,建立小區黨支部班子成員聯繫樓棟長、樓棟長聯繫黨員戶、黨員戶聯繫居民戶的網格化快速響應機制,構建“街道黨工委—社區黨委—小區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5級網路體系。亮身份,樹立黨員先鋒旗。突出黨員“三亮”,懸挂樓棟長、黨員示範戶公示牌,通過開展“愛國衛生運動”等志願活動,全區成立黨員志願者服務隊110余個,服務老舊小區居民群眾6萬人次。疫情防控期間,以康藏路社區張家巷9號大院為代表的“三無小區”小區黨支部,團結帶領轄區黨員、居民自願者開展群防群控,走訪摸排“四類人員”2萬餘人,為無物管小區築牢了“安全防線”。
“群眾參與”做活治理
以小區治理為抓手,激發居民參與“內生力”。黨組織“搭臺”。在支部引領下,指導無物業管理小區成立自管委446個,同步建立53個業主委員會、物業公司黨組織,形成居民區黨組織領導下的“1+3+X”小區綜合治理機制,力爭2021年底全區老舊小區組織覆蓋率達80%。自管委“唱戲”。通過發動群眾、選舉代表、制定章程,規範自管委和監管委制度,建立小區公約3000余條,選取68名綜合素質高,服務能力強的居民代表依法選舉擔任業主委員會成員。居民“參與”。在老舊院落設立110余個意見徵集箱,開通15個社區微信平臺,開通居民意見徵集通道。制定黨員、居民代表“事前提議+事中聽證+事後監督”的“大院議事會”制度。西城街道多個社區對涉及環境整治、維修基金等重要民生議題,召開大院懇談會50余次,解決百姓關心的問題183件。
“精準服務”做優品牌
以服務群眾為落腳點,構築社區服務新格局。深化社會服務。推進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三社聯動”,培育青青村社、青年志願者協會、雨城希望公益服務中心等社會組織3家,承辦日間照料、護苗行動等社會項目10余個。壯大志願服務。塑造“580”志願服務品牌,圍繞志願服務“全天候”精細服務群眾8600余人、解決困難、問題40余個。常態開展法治宣傳進小區,邀請“三官一律”參與小區治理,調解老舊小區矛盾糾紛230余個。打造特色品牌。打造愛心服務、移動窗口、知識宣傳、政策解讀“四進小區”服務品牌,現場提供養老保險延繳、少兒醫保等30余項政務民生高頻事項的諮詢、辦理服務,老舊小區居民認同感、歸屬感顯著提升。
截至目前,全區已完成341個居民院落綜合整治並制定長效管理機制,城市基層治理水準顯著提升。(雨城區委組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