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棉縣新棉街道川心店社區成立於2006年7月,是原四川石棉礦破産改制後的一分礦、建設公司、運輸公司及川礦二中組建而成,小區居民多以川礦退休工人為主,戶籍人口約2233人,常住人口約3551人,黨員45人,下設黨支部4個、黨小組7個。經災後重建、解困房建設,現有安置小區5個,老舊小區1個。建成後的安置小區居民自治意識淡薄,小區基本沒有物業管理,“臟亂差”曾經是外界對安置小區的第一印象。近年來,川心店社區黨總支找準小區治理突破點,推行“四個一”工作法創新小區管理模式,實現了安置小區“由亂到治”的蛻變。
一套組織體系,建起堅強“堡壘”
川心店社區積極探索小區建支部、樓棟建黨小組的基層治理組織體系,把黨建工作下沉到小區,構建“社區黨總支-小區黨支部-樓棟黨小組”三級組織架構,建立小區黨支部4個,將“雙報到”的21名黨員納入小區黨支部管理,設立義工服務站,組建黨員先鋒隊4支,將社區的自管黨員、在職黨員65名組織起來,深入開展黨員幹部“大走訪”活動,收集群眾意見建議80余件,形成服務需求兩張“清單”,結合開展“做一份承諾,辦一件實事,樹一方正氣”“三個一”活動,由社區黨組織按屬地原則,分類整理後由黨員認領服務清單,實行服務積分管理,在小區居民院落建起堅強戰鬥“堡壘”。
一場院壩會議,解決“一筐”難題
邁進群眾的門檻易,走進群眾的心坎難。把群眾的需求了解清、解決好,架起服務“連心橋”,是破解安置小區治理難題的關鍵。2019年以來,社區黨總支通過黨建引領,通過小區居民自薦、民主推薦、投票表決的方式,全覆蓋組織一次小區居民座談會,選舉産生小區居民自治委員會6個,全面樹立“小區是我家,建設靠大家”的主人翁意識,形成了小區居民共同協商、決策、管理小區事務的工作機制。通過發動群眾投工投勞,社區公共運作經費補貼、爭取項目資金等方式,先後解決小區綠化、下水道清理、停車場和院壩硬化等民生實事15件。如今,涉及小區居民自己的事務,不用社區發號施令,只要小區黨支部和自治委員會召集,上至70多歲的老人,下至30多歲的青壯年都會主動參與到小區治理中,有效增強了黨建對小區事務的滲透力、影響力、號召力,進而增添了小區建設活力。
一批賢能選樹,做好榜樣示範
川礦退休職工和老幹部是四川石棉礦光輝歷程的見證者和親歷者,他們大多具有較高的政治素質和工作技能,在社區老百姓中影響力較大。社區黨總支通過建立居民自治機制,建起社區賢能工作站和賢能人才庫,充分發揮老幹部賢能引領作用為小區建設添磚加瓦。根據他們的年齡結構和專業特長將他們劃入幫教工作組、能工巧匠組、糾紛調解組、文藝宣傳組、治安巡防組等,30余名社區賢能積極配合小區黨支部開展居民思想教育、矛盾糾紛調解、小區建設等工作,為小區治理建設錦上添花。
一種精神傳承,培塑良好風氣
雖然礦已改制,人已分流,但“不怕犧牲、艱苦創業、頑強拼搏、奮力開拓”的川礦精神一直影響並激勵著川心店社區居民。在社區治理工作中,川礦人總是第一時刻站出來,積極發揚老川礦精神,不等不靠、不計報酬的精神品質,用他們的智慧與雙手造福小區居民。在川礦印象小區停車場硬化施工現場,川礦退休老黨員、老幹部不計報酬,只要有空閒就會主動參與,清理垃圾、和泥漿、平地、挖溝。在他們的示範帶動下,小區居民觀念裏也形成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幹,自己的家園自己建”的理念。不用社區發號施令,每天都有30多名小區居民在施工現場忙碌著。更讓人感動的是,到了用餐時間,居民們自發從家裏拿出菜、米、面、油和鍋碗炒上一桌“大鍋菜”圍坐在一起吃。小區居民張艷説:“此情此景讓我聯想到了曾經川礦精神仍然在大家身上熠熠閃光,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前行。”(石棉縣委組織部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