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彝族青年大爾子過去的生活裏,“下山趕集”是一個聽上去很近,走起來很遠的地方。以前,他所在的石棉縣王崗坪彝族藏族鄉(以下簡稱:王崗坪鄉)挖角村9組所需物資全靠馬馱人背,村裏孩子上學被形象稱為“兩頭黑”,天沒亮就要出門上學,放學後天黑才能趕回家,山路一走就是好幾個小時。
挖角村9組機耕道硬化項目的實施,全長7.2公里,直接惠及全組村民的生産生活,村民們去王崗坪鄉趕集,從家到鎮上坐車30分鐘就到達,不僅方便還安全,這條道路成了群眾增收致富的“快速通道”。
齊心協力 解決群眾“急難愁盼”
27日,沿著蜿蜒的村道行駛,路上可見正在施工的挖掘機和工人,一個個擋墻、堡坎的修建,正為群眾出行提供更加安全的保障。
“吃的用的都靠牲口馱,日子苦呀!路不通之前,家裏喂的豬還要背下山去賣,很多時候還沒走到集鎮上,豬就死了。”回憶起當初,大爾子覺得很苦。不沿河、不沿路,地處高山,村裏人出門辦事全靠腳。交通不便,導致村裏年輕人外出務工人員增多,留守的老人和孩子無法發展其他産業,阻礙著村民脫貧致富。
“2018年,鄉黨委政府就協調了189萬修通了毛路,現如今正在著手解決排水、出行安全等隱患。”挖角村黨總支部書記張永康介紹道,由於山體多為砂石、泥土結構,容易發生塌方,在最初修建時就因為遇到主汛期而導致施工延誤,最終變更設計方案才將毛路修建完成。
修路過程坎坷,當地群眾全看在眼裏,一聽説道路需要人工進行維護,該組的青壯年全都趕往現場,自發投工投勞,就為了把這條“盼望多年”的致富道路給修通。
毛路修建完了,還要積極爭取資金來硬化,才能將老百姓帶入增收致富的“快車道”。王崗坪鄉在積極爭取石棉縣脫貧攻堅項目資金600萬元後,將道路硬化等建設提上了日程。
4月27日,施工方進場開始修建,挖角村9組的村民們全都圍著看,期待新的變化,謀劃致富打算;7月中旬,項目完成了50%,該組村民們主動清理道路上的垃圾、樹枝等,確保施工順利進行。
謀發展 凝心聚力增強後勁
挖角村共49戶222人,其中貧困戶就佔了27戶,道路不通是阻礙當地發展的重要瓶頸。
“以前路沒通,地裏不管種什麼都賣不成錢,沒有錢大家也住不起磚房。”挖角村9組村民駱小平説,毛路修通後,他成為了全村第一個修建磚瓦房的人。“住新房、開小車,這曾經在我們組想都不敢想,現在正在逐漸變成常態。” 在集鎮上開起汽車修理廠,駱小平再也不用外出務工了,守著家也能掙錢。
道路,無疑成為了連接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重要樞紐。2018年,挖角村發展了500余畝花椒種植,但因村民發展意識不夠、技術低,花椒存活率不高。計劃在道路硬化完畢後,將加大村民技術培訓,繼續將花椒種植做大做強,還有就是可以發展枇杷、黃果柑等經濟作物和林果,加大優質羊、牛、兔、豬等的養殖,今後挖角村的産業支撐有了發展方向。
“以前來一次挖角村9組走訪,腳都要痛半個月,群眾出行極為不便,發展積極性受到嚴重影響,光是栽種糧食作物只能解決溫飽問題。”張永康説,光靠政策脫貧,當地的脫貧品質並不高,今後要向縣裏其他兄弟村學習,走種植和養殖産業化發展道路,有了産業支撐,這樣脫貧致富的路才能越走越寬!
相信在打通産業發展道路後,該村的發展後勁會越來越強,村民一定會增強致富奔康的信心。(吳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