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城區晏場鎮三江村:鄉風文明助脫貧 農旅融合促增收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0-07-27 19:33:59 編輯:陳廷波 點擊:
從雨城區市區出發向南,經過50多公里山路,便來到雨城區最邊遠的鄉村之一——雨城區晏場鎮三江村,也是一個省定貧困村。
站在村口,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彩虹橋”,白色的橋身,彩色的圍欄,清新又亮眼。橋邊房屋的墻面上,一個女孩正在傾倒彩色的顏料,仿佛這“彩虹橋”就是她的傑作,這一聯想,便覺妙趣橫生。
重塑鄉風文明 激發脫貧內生動力
三江村總面積11平方公里,轄8個村民小組,共373戶,其中有建檔立卡貧困戶45戶。沿著村裏的主路,兩旁或是民居,或是茶地,但無論是道路還是民居庭院,到處都乾乾淨淨的。
然而,以前的三江村並不是這樣的。
“由於地處山區、交通不便,村民與外界聯繫很少,閉塞的交通帶來的是固守、散漫的思想。”三江村臨時黨總支書記劉大全説,“以前村民有一種不好的風氣,那就是思想散漫,缺乏幹勁,尤其是一些村民經常打麻將,家裏也不收拾,垃圾隨手扔,衛生意識很差。”
被確定為貧困村後,晏場鎮黨委政府、幫扶單位雨城區文化體育和旅遊局、市文旅集團及駐村工作隊、村兩委,結合三江村實際情況,決定首先從思想文化方面入手,開展扶貧工作。
“想脫貧,首先要轉變思想,要為百姓提供更多的文化活動,把他們從麻將桌上拉下來,才可能參與到鄉村建設中來。”劉大全説。
於是,三江村積極推進村級固定放映點、數字農家書屋、電視戶戶通、廣播村村響、文化院壩等建設,通過組織文藝演出、壩壩舞、圖書閱讀、電影放映等積極健康的文化活動,豐富百姓生活,並將尊老愛幼、艱苦奮鬥、熱愛生活、保護環境等優秀的精神文化融入到活動中,逐漸轉變著村民們原本散漫、消極的生活態度,重塑積極、文明鄉風。同時,為村上公共道路設置保潔員作為公益性崗位,提供給勤勞負責的貧困戶,共同打造整潔的鄉村環境。
此外,村上還開設“文明超市”,把環境衛生、孝老愛親、鄰里關係作為評判標準,一個月評比一次,根據名次獎勵不同的文明幣,積攢一定文明幣就可以在文明超市中兌換米麵糧油等生活物資。
今年57歲村民馮體蓮,以前最主要的娛樂活動就是打麻將,現在卻是村上舞蹈隊的一名積極分子,經常跟隨隊伍到鎮上或其他村上開展文藝演出,她説:“這幾年村上變化大哦,現在大家環境意識增強了,到處都乾淨的很,看到都舒服。村上活動也很豐富,特別好,我已經好些年沒打過麻將了,沒事大家就跳跳舞、打打腰鼓,生活更安逸了,還鍛鍊身體。”
立足資源優勢 推進農旅融合發展
思想先行,行動也要跟進。三江村地處偏遠,但自然環境優美,村裏一處碧螺谷更是深山藏幽。據了解,碧螺谷夏季平均氣溫300米之內達到相差3度的效果,是納涼避暑、自然野趣、親子研學的好去處。
為了讓百姓真正富起來,三江村立足碧螺谷這一天然資源優勢,不斷進行原生態景點的策劃、包裝、打造和提升,積極做好基礎設施建設,保障通村、通組、通戶道路硬化建設完整。同時,三江村努力爭取幫扶單位區文化體育和旅遊局支援,量身打造農旅融合方案,鼓勵村民發展鄉村農家樂、庭院經濟等,主動融入到鄉村旅遊建設中來。
目前,三江村農旅融合的雛形已逐漸顯現。交通等基礎實施已基本完善,通過農家樂行業協會打造了森林星級農家樂,建設鄉村酒店和特色鄉村旅遊經營點,隨著暑期的到來,雅安市區、成都、重慶等地的遊客便會前往碧螺谷避暑納涼。
在碧螺谷入口,有一家三江村“規格最高”的農家樂——碧螺印象。主要接待來碧螺谷寫生、藝術培訓的學生或遊客,一次性接待量可達200人,如果是旺季,還能將客流量分流給周圍其他農家樂、民宿。負責人羅小蓉表示,“家中幺弟從事字畫裝裱,接觸的人多,有客源,便想借著村上開發碧螺谷資源、打造農旅融合的契機辦一家農家樂,吸引更多人來耍,自己發展的同時,帶動周邊鄉親們一起發展,讓大家的生活越來越好。”
據了解,三江村目前已開設農家樂3家、民宿2家,並圍繞鄉村旅遊不斷鼓勵群眾發展家庭種、養殖業,積極配套發展旅遊産品,增強貧困戶造血功能,並爭取以點帶面、以少帶多,逐步讓更多村民享受旅遊紅利。2019年,三江村遊客量達到6000余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30余萬,並成功創建“省級文化旅遊扶貧示範村”。
對於未來發展,三江村第一書記余文婕表示,“將結合三江村實際,一方面是繼續深入挖掘碧螺谷的文化旅遊資源,加強硬體、軟體方面的建設,另外一方面就是組織有發展意願的貧困戶、村民外出考察,學習先進的民宿經營管理理念,讓更多的貧困戶、村民融入到旅遊産業鏈當中,吃上‘旅遊飯’,增強自身的造血功能,通過文旅融合,助推三江村各方面更好地發展。”(江文 王鶴飛 郭永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