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中存在的發展思路不清、資金來源不足、資源轉化不夠、産業基礎薄弱等問題,寶興縣蜂桶寨鄉充分發揮改革試點示範作用,探索建設村級“飛地園區”為載體,集中發展資金,整合土地資源,強化村企合作,發展特色産業的農村集體經濟聯營發展模式,破解“貧困村有錢無地、非貧困村有地無錢”的發展瓶頸,不斷提高村集體經濟發展收入水準和續航能力,促進鄉村振興。
蜂桶寨鄉探索農村集體經濟聯營發展以來,村集體經濟收入從2018年底的0.8萬元增加到2019年底的11.98萬元,聯營發展效果明顯。
整合資金資源,變“村村冒煙”為“産業集聚”。把資源匱乏、無成熟項目的薄弱村集體資金投入到條件成熟的項目中,有效規避投資風險,改變過去“村村冒煙”的單村運作模式,促進薄弱村集體增收。2019年以來,通過農村“三資”清理,清理閒置資金125萬元,整合各級涉農惠農資金及項目資金543萬元,引進民間資本2560萬元,形成多位一體的資金投入格局。
結合“散閒荒”資産清理,“喚醒”一批“沉睡”資産助推産業發展,整合閒置村活動室、各類公房、學校少年宮等各類公共閒置資産,通過公開競標方式承租給經營業主,改建成烘乾房、儲存倉庫、接待中心、科普中心等産業功能用房,健全完善産業發展技術、存儲、展示、銷售鏈條。
全面推進農村資源“三權分置”,摸清底數,利用新華村60畝閒置土地打造飛地産業園區,在全鄉範圍流轉相對集中土地1860畝、林地430畝建立多個村集體經濟示範基地,大力發展特色種殖,達到資源就地轉化。
創新發展方式,變“單打獨鬥”為“抱團聚力”。以新華村為“飛地”産業核心示範園區,引進、扶持2家龍頭企業入駐園區,大力發展新華村産業帶,通過飛地共建、試點示範帶動發展。截至目前,園區已累計發展食用菌、金絲皇菊、中藥材、藤椒、桑葉、蜂蜜等産業基地4000余畝,並成功納入2020年省級現代農業園區培育對象。
健全“飛入村”和“飛出村”資源共用、利益共分等機制,大力實施“農業+旅遊”行動,以共建“飛地園區”為引領,完善觀光旅遊産業帶,輻射發展草莓、枇杷、葡萄採摘、休閒垂釣等特色産業,促進觀光旅遊與休閒避暑、餐飲住宿的有機結合,推動“飛入村”和“飛出村”産業融合發展。目前,全鄉年均接待遊客1萬餘人次,實現營業收入320余萬元。
圍繞創新驅動鏈、延伸産業鏈、整合利益鏈,大力培育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公司+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發展模式,形成公司引導、基地支撐、新型經營主體競相發展的格局。截至目前,已投入2500萬元建成5000㎡的自動化香菇菌棒生産廠和40畝的養菌中心,帶動200余戶小農戶發展食用菌等特色産業。培育合作社、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94家。
強化村企合作,變“自營自利”為“合作共贏”。在不改變資金性質和用途的前提下,把投入農村的財政資金、扶持資金等量化為股金,通過村集體統一經營實現增收。構建“127”分紅機制,即合作社産生純利潤的10%作為村集體經濟收入,20%作為農戶分紅,70%作為投資企業利潤。2019年,蜂桶寨鄉村集體經濟同比增長150%。
採取“訂單代種”模式,由龍頭企業與有意向的合作社、小農戶簽訂代種協議,按照“六統一分一集中”生産機制(六統:統一菌種、統一制袋發菌、統一技術培訓、統一管理標準、統一投入品控制、統一品牌銷售;一分:農戶在公司統一技術指導下,分戶出菇管理;一集中:公司對合作社、農戶進行集中組織管理)和“兩定兩包”回收機制(兩定:公司與專業合作社、農戶共同制定産品收購標準;公司與專業合作社、農戶共同制定鮮香菇隨行就市銷售價格;兩包:包提供技術資料和指導、社會化服務;包經濟效益,確保種植戶每個菌棒扣除生産成本後的凈收益不低於1元)。同時,通過土地租金、務工薪金、分紅股金“三金”增收致富。2019年,蜂桶寨鄉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1.49萬元,其中“三金”收入達0.85萬元,佔比57.05%。
按照“建基地、育産業、強主體、創品牌、促融合”思路,狠抓“林海菌鄉”産業環線建設,打造萬畝食用菌農業園區,建立企業與村集體經濟、農戶三方共贏的利益連結機制,促進村集體經濟、村民收入和企業效益穩步增長。(寶興縣委深改辦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