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數手中的藥片,雨城區上裏鎮建新村村民胥珍強準備按1天1次的醫囑服藥。
“藥是預防癲癇病發作的。”對自己患有該病一事,胥珍強並不忌諱。他就著熱水將藥服下後,又徑直向距家不遠的村委會走去。
按雨城區村級建制調整改革工作部署,上裏鎮建新村與相鄰的張溝村合併。5月11日,正是建新村村委會搬家的日子。趁著下雨天暫時不能務農,胥珍強想去幫忙,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當65歲的胥珍強來到原來的村委會所在處,建新村駐村第一書記劉欣正在這裡忙著。
“胥伯因病不能從事重體力勞動,妻子也是左手殘疾、先天聾啞,家中還有一個正讀大學、兩個正讀小學的女兒,一家人的生活全靠他支撐。”劉欣説,即便如此,胥珍強在村裏是出名的“不服輸”,無論脫貧前還是脫貧後。
奮發向上 多級幫扶謀脫貧
賣豆芽、打零工、低保,外加因身體原因總是不能及時採摘的兩畝茶園,這就是胥珍強脫貧前賴以維持全家人生活的全部依靠。
“不是沒想過搞産業項目增收致富,但我左手大拇指受過傷,指端少了一塊骨頭,不太方便。”胥珍強説。
2014年6月,他家開始進行“4·20”蘆山強烈地震農房重建。
“這一樓一底的新家就是靠著4個方面幫助才建成的。”至今,胥珍強仍清晰記得那段往事。在他看來,正是靠著政府貼息貸款幫一點、自己出一點、市級聯繫幫扶單位資助一點,以及村裏設法解決的部分建築材料,自己和家人才能在2015年春節時搬進新家。
脫貧攻堅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精準識別工作也在2014年同步開始。那時,即便再難也不曾向生活低頭的他,在扶貧幹部的不斷支援和鼓勵下,看到了希望。
有這樣幾件事,他記憶深刻。2014年,依託村産業發展思路,發展兩畝茶園、兩畝獼猴桃(套種);2016年,駐村工作隊開始用第一書記工作經費,每年向包括他在內的建新村貧困戶提供20隻雞苗。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幹勁更足的胥珍強,更有力地展現出不等不靠、勤勞實幹的一面。
也正因如此,建新村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也給予了他更多幫助,從2015年起將其聘請為村保潔員,負責4個村民小組的垃圾清運工作,每年工資3000元。
懂得感恩的胥珍強也更加努力,只為做到最好。
無論春夏秋冬、天晴下雨,相似場景總會重復呈現:每天早晨5時許,胥珍強總會按時披衣起床,並在早上6時許騎著電瓶三輪按時出門。哪怕雙手和臉凍僵,哪怕雨水浸濕衣裳,他總會在每天上午10點前,將所負責清運的各村民小組垃圾,運到3公里外的轉運站。
勤勞人自有人相幫。一年後,村民和扶貧幹部們再次給予他更多的信任和支援,將其負責清運垃圾的村民小組增加到7個(全村共10個村民小組),其所得工資也增加到每年5000元。
2018年9月底,胥珍強成功摘掉“窮帽”。按已錄入系統的資訊顯示,其全家5口人當年每人平均純收入達到5496元,遠超省定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收入標準。
圖強肯幹 增收致富更可期
中午12時許,忙完村委會搬家的事情,眼瞅著雨停的胥珍強騎上電瓶車,向著距家約2公里的獼猴桃果園駛去。
“脫貧攻堅這幾年,村裏的路比以前好走多了!”前行路上,胥珍強由衷地説。
約10分鐘,車在一處山坡前停下,微微抬頭,山坡上由軟棗獼猴桃藤蔓帶來的翠綠,映入眼簾。
仔細看著每株軟棗獼猴桃的長勢,胥珍強不時彎腰摘下主幹上新發的嫩芽。“正是長身體的時候,多出的嫩芽必須全部掐掉。”胥珍強説,這些都是他參加村裏“農民夜校”學來的技巧。
相似的果園,在建新村共有30畝,全部發展于2018年11月,僅胥珍強一人就佔到10畝。如何得來?胥珍強特意提到了兩個人以及兩筆資金。
兩個人,即建新村駐村第一書記劉欣和建新村黨支部書記陳光清。正是在兩人多次輪番鼓勵下,那年剛摘掉“窮帽”的胥珍強率先“吃螃蟹”,決定將當年流轉回收的10畝地,通過“農戶+公司”模式發展軟棗獼猴桃。
兩筆資金,一筆來自駐村工作隊借的10000元産業扶持基金,一筆來自幫扶單位為其爭取到的每畝750元的産業扶持政策資金。靠著這兩筆錢,他得以在當年完成栽種。
1年多過去了,這些軟棗獼猴桃長勢喜人,並將在明年試挂果。
與果苗提供商簽訂的保底收購協議,讓他心裏很踏實。按協議約定,投産後軟棗獼猴桃每公斤保底收購價為16元。保守估計,投産後每畝可達到750公斤左右的産量,畝産值可達到12000元。
長效致富産業越可期,胥珍強奮發圖強的信心和決心也越足。如其所言,今年除聯繫幫扶單位和駐村工作隊送的雞苗、鴨苗,他自己也買了一些,準備繼續將土雞、土鴨養殖規模保持在100隻左右。
與此同時,考慮到胥珍強清運工作量大的實際,今年4月,建新村通過召開會議,決定將其垃圾清運工資增加到每年8000元,並配備專用垃圾回收轉運車。
“貧困不可怕,怕的是找不準脫貧方向,或者是別人給你指明瞭方向,你卻懶得去奮鬥。”胥珍強説,這是他經常對孩子們説的一句話,因為他相信,有了國家的好政策,有了黨的好幹部,再加上自己勤快實幹,就肯定能脫貧增收致富。(孫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