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如黛,茶園似海……隨著近日天氣轉暖,疫情防控形勢趨於穩定,雨城區晏場鎮代河村又開始熱鬧起來。清澈的晏場河邊,茶農正在採摘翠綠的茶葉,該村金色的小木屋旁,不少遊客穿梭其間。
“如今,代河村農旅融合發展勢頭正如火如荼,但背後卻離不開雨城區委、區政府和晏場鎮黨委、鎮政府的大力支援,也離不開侯國華等鎮人大代表的持續發力。”當地村民説。
“既有各級黨委和政府的因勢利導,也有當地群眾轉型發展的選擇。”説起代河村的農旅融合,從2001年起就被選為晏場鎮人大代表的侯國華可謂知根知底。
原來,代河村海拔高,植被覆蓋率高,還有一條晏場河貫穿境內,村裏氣溫也總要比市區低。每年夏天,便有許多遊客前去消暑納涼,休閒旅遊。農旅融合在代河村早有雛形,個別村民甚至因此成了晏場鎮率先富起來的一批人。不過,由於代河村距雨城主城區約50公里路程,地理位置過於偏僻,交通條件不佳,前往參觀的遊客量始終上不去。此外,此地儘管景色很美,氣候舒適,但村裏許多茶葉、蔬菜、林竹資源等,卻因離城區遠、交通不便等因素影響,一直難以變成村民實實在在的收入,這也導致代河村的農旅融合發展並不樂觀。在以往,當地守著綠水青山,許多村民卻並沒見到金山銀山,個別家庭甚至還是深度貧困。
改變始於2013年。
“我們決定利用災後重建契機,把代河村旅遊景點開發出來,將代河村的環境衛生加以改善,變零散發展為整村推進,讓農旅融合在代河村進行得更深入,讓農旅融合惠及更多村民。”在侯國華等鎮人大代表宣傳教育下,代河村大多數幹部群眾都有了一致認識,那就是當地農旅融合中的關鍵是旅遊要發展,因為只有遊客來了,農業和旅遊業發展才能齊頭並進。
後來,根據民主集中制原則,代河村幹部群眾擬定了一個計劃,那就是為了讓遊客有一個愉悅豐富的旅遊體驗,他們要把村委會周邊的零散茶園改造成觀光茶園,要把前往高疊洞景區的羊腸小道改造成石板路……
在雨城區、晏場鎮兩級黨委和政府大力支援下,修築觀光茶園和石板路所需的人力、資金等很快到位。不過,雖然絕大多數人同意這些項目實施,卻並不表示此事就能一帆風順。
這時,人大代表來自人民群眾的作用和優勢就顯現出來了。“就拿修觀光茶園道路來説,如果有一家人不同意佔地,整個項目就要擱置或多花錢。”茶園升級改造前,侯國華再次利用人大代表的身份,到每一戶村民家中進行説服和協調。“遊客來了,我們的茶葉是不是可以製成手工茶,足不出戶就能銷售我們的茶葉?我們的蔬菜是否可做成農家菜,不用大老遠背到街上去賣?漫山遍野的竹子、柳杉是不是不用作廣告,就有人幫我們推銷?損失的土地收益是不是可以通過其他渠道彌補回來?”侯國華就是用這些樸實易懂、簡單明白的道理,耐心去給村民們做工作的。
“起初,我並不同意修建這些項目,因為我覺得佔自家土地後不能種植蔬菜糧食。但候代表卻到府積極勸説,最終使我改變主意,不然我就成了代河村發展的罪人。”村民宋玉兵説,相比茶園改造前,這些年代河村的遊客數量有了顯著增長,儘管自家沒有開設農家樂,但因為旅遊經濟帶來的紅利,地裏茶葉再也沒出現滯銷的問題,甚至有遊客到茶園裏幫他採茶,減少了他的勞動付出。且茶園收入每年能達兩萬餘元,這是種植玉米所不能比的。
“人民選我當代表,我當代表為人民!”4月10日,侯國華正在脫貧戶家中訪問,他要勸説其中部分脫貧戶,在疫情結束後不必急著出門務工,可在家發展與旅遊相關的配套産業,因為代河村的旅遊旺季(每年5月至9月)馬上就要來臨。
“向下宣傳政策是一方面,我認為人大代表還應積極向上反映群眾的訴求。”在侯國華的心中,又在醞釀一個建議,他想把當地一處風景秀美的水簾洞遊道也修通,那樣的話高疊洞將更有看頭。
目前,代河村境內有高疊洞瀑布、石板溝原始生態峽谷、海子山濕地等眾多風景名勝,年接待來此寫生的學生近萬人,年接待散客更是超過10萬人。(雨城區委宣傳部 劉慶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