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九座山,天然成四川;此景是唯一,神奇不神奇?”
中江縣普興鎮山川村打鑼坡,站在坡頂遠眺,目光所及的大小9座山體,竟聚集形成“四川”兩個象形漢字。
山丘密布、溝壑縱橫,一直是制約普興經濟發展的瓶頸。如今,在當地黨委政府的帶領下,普興人正著力將這一獨特的生態資源,轉化為脫貧攻堅發展的“助推劑”。
一“卷”聚攏眾人心
普興鎮地處德陽市中江縣東南邊緣,距中江縣城90公里,是中江最邊遠的鄉鎮之一,也是德陽市海拔最低的鄉鎮。全鎮幅員面積51平方公里,地處德陽、綿陽、遂寧三市交界處,轄17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總人口29423人,耕地總面積28201畝。
“以前,這裡是一個‘被遺忘的角落’。”普興鎮黨委書記鄧和平坦言,“最邊遠”是外界對普興鎮長期以來的一個定義。這裡交通不暢,産業單一,老百姓一直靠傳統種養模式生活,經濟發展相對滯後。
改變,從2017年開始。
“你的家鄉被確定為‘四川盆底’,你想把你的家鄉建設成風景旅遊勝地,改變落後面貌嗎?”“你認為現在的家鄉還缺些什麼?”“你願意將土地使用權交由村集體代為流轉使項目順利落地嗎……”一份普興鎮黨委政府擬制的《家鄉建設意願調查問卷》送到山川村711戶人家手裏。根據最後的統計匯總情況,705戶表達了想改變家鄉落後面貌,708戶願意將土地使用權交由村集體代為流轉。
“一張調查問卷,展現了前景、點燃了激情,堅定了發展方向和目標。”在鄧和平看來,這張問卷,不僅問出了全鎮黨員幹部職工為老百姓謀幸福的初心,激發了大家強烈的使命擔當,也向老百姓問出了普興“最邊遠”這個劣勢外的“六個之最”的優勢。
普興是中江縣水資源最豐富的鄉鎮之一,處於四川盆地盆底,德陽市海拔最低處,是國家級黃顙魚保護區,4條縣級河流流經12個行政村,農業生産最有保障力;普興是全縣自然景觀最具發展潛力的少數鄉鎮之一,四川盆底與石林谷、繼光湖串連成縱貫中江全域的一條自然景點直線;普興是全縣民風最淳樸的鄉鎮之一,群眾不等不靠,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家鄉面貌;普興是全縣農村義務教育最強的鄉鎮,是全縣唯一轄兩所中心校的鄉鎮;普興是全縣鄉鎮歷史債務最輕的鄉鎮,鎮級機關基本無歷史債務,抓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少了一份束縛;普興是全縣自來水最先實現全覆蓋的鄉鎮,群眾獲得感較高。
一紙問卷聚攏了眾人心,也堅定了黨委政府和老百姓“靠山吃山”的發展思路,以獨特的自然資源為依託的鄉村旅遊經濟建設由此展開。
一“山”開闢新氣象
從德陽出發,沿京昆高速、成都二繞、成南高速到倉山出口下高速後,“四川盆底”四個大字就映入眼簾,沿路都能看到這樣的指路牌,一直到普興鎮山川村。
“近年來,村裏的建設項目多哦。”68歲的譚永益是山川村貧困戶,説起村裏這幾年的變化,老人很是高興,“過去在外面打工,掙的錢不少都拿來租房子、吃伙食了,而且我們這種年齡大的,好多地方人家根本就不要。”
近年來,村裏在打造“四川盆底”旅遊景區中,修建了村道、步遊道,擴建了景區停車場,“雖然上了點歲數,但我身體硬朗,這些搬磚、拌砂漿的活都能幹。”譚永益説,去年守在自家家門口,他就掙了將近萬把塊錢。
為了籌措建設發展資金,統籌“四川盆底”的建設和管理,2017年,普興鎮山川村成立了中江縣第一家鄉村旅遊合作社——中江盆底映像鄉村旅遊專業合作社,70歲的周先安掏了1萬元入股,加入了合作社。“這裡是自然長成的‘四川’兩個字,不是人工打造的景點,將來肯定會大受歡迎,吸引不少遊客。”説起“四川盆底”的前景,周先安神采飛揚。
合作社成立以後,全村的土地全部流轉給了合作社,再由合作社出面,按照景區發展規劃,跟前來投資的旅遊開發商、種植大戶洽談,統一安排用地、統一協調建設。
“合作社是大家的,也是給大家辦事的,所以説話大家都聽,事也好辦了。”周先安説,景區建設初期,在景區核心位置和必經道路上有 3 座墳塋,“合作社出面做工作,適當給了點補助,幾家人很快就主動把墳遷了。”
近幾年,合作社利用山川村獨特的山(四川象形山)、水(大小郪江)、名(四川盆底)、位(三市三縣交界)構造概念性景觀,成功舉辦大地藝術節,平凡小山村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迅速擴大,開闢了普興鄉村旅遊新航線。與此同時,農業産業也從純粹傳統的農戶單打獨鬥經營轉變為由合作社統一引領發展。如今,山川村建起了胭脂脆桃基地、雜柑基地、羊肚菌種植基地、跑山雞養殖、泥鰍養殖及優質糧油基地,形成了1200余畝農業産業園區。
“現在山川村人氣大增,已接待多個旅遊團,大家發展的信心越來越足。”鄧和平説,目前“四川盆底”景區生態停機坪、遊客接待中心、水上游樂項目、空中游樂項目等均已落成,四川藝珩熊貓民宿園正加快建設,以農旅融合為重點,促進産業振興,讓村民和村集體持續增收。
一“屋”過上新生活
在普興鎮“上水家園”新村聚居點,貧困戶田興發和妻子正在家裏忙碌著。
田興發是個勤快人,除了自己家的地,別人家沒人種的、犄角旮旯撂荒的,都被他利用起來種上了玉米等作物。無奈父母年事已高又常年生病,妻子有殘疾,兩個孩子又小,家裏日子一直過得緊巴巴的。多年以來一家人一直擠在半山坡上的幾間舊房子裏。
2019年7月,田興發一家搬進了易地扶貧搬遷新村聚居點“上水家園”,分到了一套100平方米的新房。
在“上水家園”聚居點建設過程中,當地按照“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聽得見鳥鳴、留得住鄉愁”的思路和理念,統一戶型設計,完善公共配套設施,栽植水果苗木,整治塘堰溝渠,為搬遷群眾未來的生計打好基礎。
“過去住在老房子,下雨就漏,門口泥巴路根本莫法走。”説起新居,田興發很是滿意,“水電氣都有,看電視耍手機都得行,門口還有這麼個壩子曬玉米……”
田興發目前已經收了一千多斤玉米,“今年一共收得到六千余斤,有地方曬,運出去也方便了,還可以掙幾個錢。”田興發説。
據了解,近年普興鎮完成了農村土坯危房改造1500余戶13萬餘平方米,建成新村聚居點11個,農房風貌進一步美化,農村居住環境得到極大改善。場鎮上修建起了2.1公里的河堤,不僅增強了行洪能力,也讓城鄉居民有了更好的休閒去處。全鎮17個行政村均用上了乾淨達標的自來水,成為全縣首個場鎮農村自來水全覆蓋的鄉鎮……
目前,通過國家普查驗收,普興全鎮建檔立卡貧困戶769戶2114人、12戶邊緣戶均100%如期達到脫貧標準。在黨委政府的帶領下,普興人正專心念好“山”字經,勤勞實幹謀發展,為改變家鄉面貌不斷努力。(張嶸 顧朝輝 梁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