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江:“固遷建購” 四重拳破解住房難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0-06-02 20:29:46編輯:唐磊
“6月5日我就要搬進新家了,開始新的生活。”6月1日,中江縣龍臺鎮彭家溝村9社貧困戶蔣玉華正搬新傢具到新建的房子中,廚房、廁所也在進行最後的收尾裝修。
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中江縣按照“兩不愁三保障”的要求,通過維修加固、易地搬遷、拆除重建、購買安全住房等方式破解貧困戶住房難題。
永太鎮高壩村聚居點
2014年至2019年,中江縣建檔立卡貧困戶共計36890戶、86145人,其中2016年至2019年建檔立卡貧困戶共計23103戶,截至目前,住房安全保障方面享受國家農房建設政策的有23043戶。其中,享受農村危房改造16516戶(維修加固1861戶、拆除重建14587戶、購買安全住房68戶),享受易地扶貧搬遷對象6226戶,享受地災避險搬遷301戶,確保貧困群眾100%達到“住房安全有保障”的要求。
機制新 質效增
2017年以來,中江縣委、縣政府從各相關部門抽調人員組成專班,持續超常規工作,摸準貧困戶住房現狀,逐戶分析,建立臺賬,鎖定“一戶一策”,做到底數清。結合鄉村振興,按照新建農房聚居度不低於70%的目標,引導適度聚居。結合産業發展,為搬遷戶穩定增收打下基礎。明確分散、集中修建等各類補助政策,由群眾自主選擇,按2萬元/人進行補助,其他農戶到聚居點建房同樣相應提高4000元/戶補助標準。
按照農房建設相關規範、標準,中江縣委託設計單位編制設計圖集,免費提供發放給鄉鎮和貧困戶選擇使用。特別是對集中建房,統一進行規劃選址和設計,並聘請第三方監督機構全程參與。三年來,中江共組織近2000名建築工匠進行培訓,培訓合格、持證才能參與農房建設。2019年中江縣與四川建院簽訂脫貧攻堅住房建設合作框架協議,由四川建院選派200余名師生支援中江縣的脫貧攻堅農房建設。
維修加固 危房永“固”
2014年,廖秀明被評為貧困戶。廖秀明家房子修建於1983年,由於年久失修,墻體裂縫可伸進拳頭,一下雨就漏水,泥土地面變水田。2018年7月,幫扶幹部中江縣委辦何先清同廖秀明商量房屋改造,廖秀明説:“我在這裡生活了80多年,有感情了,鄰居也熟悉,我選擇維修加固。”經過一個月的施工,廖秀明重回説:“我都不敢相信,大茅廁變沖水廁所,柴火灶變天燃氣。”
因身患哮喘被評為貧困戶的永興鎮高興村11組的鄧賢安,同樣選擇維修加固。他説,2019年瓦房子加固,入戶道和院壩也打成水泥地面,他一分錢都沒出。住在這裡夏天涼快冬天暖和,心裏更溫暖。
2016年以來,像廖秀明、鄧賢安一樣的17280戶貧困戶享受了農村危房改造政策,通過維修加固、拆除重建、購買安全住房等方式,實現住房安全有保障。同時還配套“兩建三改”政策,建設入戶道路和院壩,改造廚房、廁所、圈舍,讓貧困戶房固、廚凈、廁潔、圈不臭,有效提升其人居環境。全縣共計實施“兩建三改”24761戶。
易地搬遷 住進公園
佔地23畝的中江縣回龍鎮沿河村紅豆灣聚居點,背靠青山、面依小溪。25戶貧困戶和11戶非貧困戶的房屋分三層梯次而建,白墻灰瓦、綠樹成蔭。800平方米的文化健身廣場、32個停車位,三米寬的小區道,一米寬的入戶路,多彩壓模混凝土路面,與灰瓦相印別具一格。

中江縣回龍鎮沿河村紅豆灣聚居點
中江縣回龍鎮沿河村5社貧困戶鄧光進,原居住在該村1社,距離村委會較遠,生産生活十分不便。2018年,回龍鎮沿河村對易地扶貧搬遷對象進行識別和政策宣傳時,得知要修建聚居點,鄧光進第一個申請實施易地搬遷。2019年鄧光進的住房順利建成,一家人全部搬進了安全、舒適的新家。同時,沿河村成立了專業合作社,流轉山地158畝,種植了核桃、貴妃棗、蔬菜、中藥材,並引進業主流轉土地種植蔬菜,發展家庭農場。目前,全村流轉土地700余畝建成了3個産業就業基地,吸納200余人務工,其中易地搬遷戶就有30多人,每人每年收入1萬餘元。2019年,鄧光進夫婦通過在産業基地務工收入2.1萬元。

永太鎮高壩新村産業園
2016年以來,中江縣結合鄉村振興,以“小規模、組團式、微田園、生態化”的方式,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地災避險搬遷等建房政策,共實施貧困戶住房建設23734戶。實施以建檔立卡貧困戶為主的新村聚居點530個,共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共計投入資金70609.1萬元,。建成白寨人家、上水家園、團碑新村等一批“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聽得見鳥鳴、留得住鄉愁”的美麗幸福家園。
倉山白寨人家新村聚居點
易地搬遷是脫貧攻堅中投資最大、工作任務最重、帶動脫貧成效最顯著的“頭號工程”, 中江縣委、縣政府始終將易地扶貧搬遷擺在重要位置安排部署。結合易地扶貧搬遷,對搬遷戶的土地進行整理和集中流轉,引進業主發展規模化生産,規劃建設優質糧油、中藥材、蠶桑、食用菌、水果、水産等現代農業産業園區200余個,促進了特色産業發展,為搬遷戶穩定增收打下基礎。通過易地扶貧搬遷聚居點和配套設施建設,形成了一批配套設施完善、環境整潔、産業發展的新村,促進了搬遷群眾從傳統農民向新型農民轉變,從農民向市民轉變。同時大力開展文明家庭創建、感恩教育、家庭美德教育,引導搬遷戶逐步改變陳規陋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提升了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促進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拆除重建 景區安家
在集鳳鎮銀馮村7組,貧困戶蔣先鋒的房子正在原址重建,採用現代夯土建設,並與芍藥景區結合,修建成民宿樣式。“以前只有3間房子,改後有5間房子。5月修好後,我們就可以住進新房子了。”蔣先鋒高興地説。
為推廣使用鄉土建材,降低建設成本,中江縣以農村住房建設試點縣為契機,選址在集鳳鎮銀馮村蔣家大院實施現代夯土農房試點,新建現代夯土農房建築24戶、面積2187平方米。全縣像蔣先鋒一樣的14587戶貧困戶享受了拆除重建,解決了住房安全問題。
購買安全住房 心更安
在廣福鎮長勝村1組,貧困戶劉光華通過購買住房,現在住在大哥家旁邊,方便大哥照顧自已。“劉光華是聾啞人,不會做飯,現在好了,政府補助2萬,房子買到我家旁,方便我照顧他。”劉光華的大哥説。
像劉光華這樣通過購買解決住房問題的共有68戶,這樣既解決了貧困戶住房難問題,也把農村閒置的安全住房利用了起來。
同時,中江強化資金保障,通過市縣財政“籌”、金融貸款“幫”、土地指標“助”、扶貧資金“輔”等方式,計劃籌集資金約20億元用於貧困戶建房和農村土坯房改造,目前資金已基本到位。
隨著最後一戶貧困戶蔣玉華搬進新居,中江縣“啃掉”了住房安全保障這一塊“硬骨頭”,一個個漂亮的新村、一幢幢新房點綴在中江鄉村的土地上。(肖開豐 顧朝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