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什邡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依託自然環境優勢,積極推動黨建與鄉村振興戰略相融合,堅持黨建引領致富路,著力打造集種植、銷售、休閒體驗、康養旅遊為一體式的農林産業,變綠水青山為金山銀山,實現農旅産業融合發展助農增收。
黨群一心 共築綠色發展路
走進什邡鎣華,抬眼即可見寬闊乾淨的街道;深吸一口氣,就是滿滿的負氧離子……這些綠色的規劃成果,與鎣華鎮黨委政府有著密切的關係。自“5.12”汶川大地震後,鎣華鎮逐步從以礦産資源為主轉型為走綠色發展的道路。
鎣華鎮黨委政府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堅決關閉封停煤礦、礦井17處,要求鎮域內4家不符合環保要求的磚廠停業整改,進一步淘汰落後産能,推進企業轉型升級和綠色發展。各級黨組織充分利用“三會一課”、主題黨日等組織開展“美麗鄉村,我是行動者”環保宣講、“醉美神瀑溝”攝影大賽、“競走冰川湖,環保我踐行”、“章洛大地再添綠”義務植樹等活動,讓綠色發展理念紮根群眾心中。黨員幹部積極作為,成立冰川湖巡湖黨員志願者隊伍,組成專職巡山護林隊,主動做好巡山護林、卡站值守和宣傳引導工作,從源頭上踐行綠色發展理念。
鎣華鎮林業站的工作人員曾億華説:“現在我們鎣華鎮一共有21個專職護林員,我們的護林員每天至少都要走20000步以上。”
在鎣華,人人傳唱一首歌謠——《請到美麗鎣華來》。如今的鎣華,已成為周邊都市居民休閒避暑的首選之地。
支部帶頭 合力種出綠色富民果
黨建引領綠色發展,産業帶動富民興村。鎣華鎮堅持新發展理念,以黨建為魂,産業為基,富農增收為目的,選優做強綠色種植業、康養旅遊業和綠色産品製造業三大産業,讓山更綠了、水更清了、老百姓的腰包更鼓了。
在石門村等四個試點村,大規模發展竹筍、獼猴桃種植,採取“黨支部+村民眾籌+土地入股”的模式建立6000余畝竹筍産業園和800余畝獼猴桃種植基地,年均收入可達2000萬元以上。此外,鎣華鎮還積極鼓勵和支援非公經濟發展壯大,以“黨支部+合作社+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將黨支部建在生産線上,為群眾增收引路。
“好山好水生好茶”。作為非公企業代表的碧源茶葉專業合作社,率先成立黨支部,主動吸納800余戶種植戶與專合社簽訂茶葉種植協議,規模化帶活農村産業發展。
“有黨支部帶頭,專合社在群眾心中的認可度大大提高了,去年我們成功升級為國家級專業合作社,推出的紅白毛峰、青芽、雪芽等系列高端茶葉受到消費者廣泛青睞,農戶種茶葉的積極性也越來越高。”碧源茶葉專合社的負責人肖慈凱説。目前,專合社已有茶葉種植基地1800畝,年産值在1000萬元以上,農民較去年可增收近14余萬元。
人才添力 助力增産促豐收
實現綠色農業發展,科技人才助力不能少。為了進一步幫助廣大農業種植戶提高種植水準和技能,鎣華鎮黨委政府在遠端教育平臺基礎上,組建了一支專門的農技服務隊,下村指導、到府教學,同時,邀請什邡市農業農村局專家授課,舉辦竹筍種植、獼猴桃種植、茶葉種植等方面的專業技術培訓會,傳授病蟲害防治技術,提升農戶的種植管理水準。2019年,僅鎣華的竹筍就增産達1萬餘斤,總銷售額超600萬元。
石門村的種植戶王照銀高興地説:“不學不知道,專家講的這個防蟲技術就是高,今年我家的筍子産量提高了很多。”石門洞勝景旅遊開發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劉應剛作為最早一批回鄉創業的人才也深有感觸:“環境好了,人氣旺了才能吸引更多的家鄉年輕人回鄉就業、創業,這才是一個良性迴圈”。
下一步,鎣華鎮還將充分開發竹筍産業基地的優勢資源,以推廣竹筍特色菜品為抓手,通過竹筍産業種植園體驗和加工廠農産品展示區實現産業園吸人氣、促觀光、強銷售,拓寬增收鏈,發展農旅觀光遊、生態遊、農業體驗遊等農旅融合産業。同時,依託德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産——“鎣華古會”的文化底蘊,打造制茶作坊、茶文化工作室、露營基地和特色民宿等,形成以禪茶文化為主題的茶園産業綜合體,繼續壯大集體經濟,帶動群眾增收。(方勤 王梓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