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營養狀況很差,反覆肺部感染……”7月3日下午,武漢市武昌醫院ICU主任徐亮對著攝像頭介紹科室一名86歲危重患者的情況。通過無線傳輸,與螢幕另一邊的北京301醫院心內科主任陳韻岱帶領的心血管、呼吸、營養專家團隊,以及綿陽市中心醫院黨委書記王東帶領的重症、呼吸、心血管、藥學專家團隊進行交流。
綿陽市中心醫院會診現場
武昌醫院會場現場
北京301醫院會診現場
一場會診,串聯起華北、西南、華中三地不同級別的醫院,究竟是什麼架起了它們之間的橋梁?從形而下來看,或許只是一台機器、一套系統的作用,但深究更富有意義的形而上,個中的前因後果或許涵蓋著更重要的命題。
一次惠及廣大群眾的探索
民之所向,吾之所往。在綿陽市中心醫院的意識中,邁向新時代的征程,所有的工作必須立足於破解一個難題——人民群眾對優質醫療資源需求同醫療健康事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大醫院一床難求,基層醫院門可羅雀,表現出一頭熱一頭冷的局面。國家開出的分級診療是“規定動作”,在此基礎上,醫院也必須結合自身情況,探索一套行之有效“自選動作”,才能有效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緩解大醫院的“看病難”,助力基層醫院發展,讓老百姓足不出戶,在家門口享受到優質的醫療服務。
謀定而後動,綿陽市中心醫院先行一步,找到了破解這一難題的“金鑰匙”——率先在川西北區域搭建遠端心電監護平臺、檢驗共用平臺、技能培訓平臺、遠端影像平臺、遠端重症監護平臺和病理會診平臺,成員單位與綿陽市中心醫院可實現資訊共建共用,讓患者足不出縣就可以用當地醫院的價格享受到三級醫院的服務。
隨著醫改逐步邁進深水區,地市級醫院處於尷尬的“夾心層”,推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遇到了瓶頸。此時,明確功能定位成了至關重要的抉擇。“上接天線、下接地氣”綿陽市中心醫院開出了自己的“處方”。
攜手北京301醫院便是“處方”中一味重要的藥引。2019年底,綿陽市中心醫院黨委書記王東與北京301醫院心內科主任陳韻岱經過多輪接洽磋商,綿陽市中心醫院與北京301醫院成功“牽手”。雙方以搭建“多參數床旁實時監護會診”平臺為主線,在學科建設、科研立項等諸多方面達成有效共識。
一次奔赴“風暴中心”的實踐
眾所週知,在新冠肺炎疫情中,重症醫學凸顯了的抗擊疫情的“硬核”力量。2020年2月,王東作為四川省第九批援鄂醫療隊領隊,率領181名隊員進駐武漢市武昌醫院開展救治工作,負責該院的174名重症及危重症患者。
在疫情的“風暴”中,如何把重症的能效最大化,是四川醫療隊與武昌醫院共同探索的一道命題。大家一邊梳理ICU的工作流程,一邊改造ICU的病房佈局,並通過聯科討論、聯合查房等形式相互學習與提升,在重症及危重症患者救治的實踐中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
四川省第九批援鄂醫療隊在武昌醫院
疫情防控常態化後,如何進一步助力重症醫學的發展,學科和人才建設何去何從?將武昌醫院接入綿陽市中心醫院與北京301醫院的“多參數床旁實時監護會診”平臺,實現線上聯動、多方聯動是個不錯的方案。三方一拍即合,遠端診療平臺加班加點建設了起來。
通過“多參數床旁實時監護會診”平臺,北京301醫院可以實時讀取綿陽市中心醫院及武昌醫院重症患者監測的數據,並給予必要的指導,一條聯通“首都北京、四川綿陽、武漢武昌”的“生命綠色通道”運作了起來。
一次展望未來趨勢的佈局
“我敢斷言,這套系統在當今世界都是處於領先的。”綿陽市中心醫院老年綜合科、心臟電生理中心主任吳屹説,“多參數床旁實時監護會診系統”能夠實時對患者的心電、血壓、呼吸、血氧飽和度等重要生命指徵進行監測,並通過一套演算法,自動識別危險進行報警……
作為川西北區域醫療中心,綿陽市中心醫院可通過“多參數床旁實時監護會診系統”幫扶、指導川西北地區老、少、邊基層醫院。一方面,長期以來綿陽市中心醫院對口支援幫扶下級醫院,結下了深厚的感情,互相信任、彼此信賴;另一方面,從地理位置上來講,綿陽市中心醫院輻射的面積廣、人口多,能將監測系統的能效發揮至最大。
“不單純是業務上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對學術和戰略上的促進意義。”王東介紹,通過佈局,可以實現不同地域、不同海拔的監測,形成若干大數據,為“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提供有力的支撐。下一步,“多參數床旁實時監護會診系統”還將走向各縣級醫院甚至基層衛生院,通過會診指導、科研教學、監測診斷等形式,形成長效指導幫扶機制,從而解決下級醫院能力不足的問題,同時,也以超前的新模式“拓展”醫院ICU的空間。
以資訊化為依託,聯通上下級醫院,綿陽市中心醫院將一如既往地秉承公立醫院的政治責任、社會責任,以建設遠端平臺為抓手,實現優質資源下沉,切實地解決好群眾關心的、上心的問題,為“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貢獻一份力量。(傅遠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