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頭條 > 正文 more>>

中共四川省委 四川省人民政府

——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開創新時代“三農”全面發展新局面的意見
時間:2018-02-08 09:14:35 來源:四川日報 編輯:張林

  六、構建黨組織領導的鄉村治理機制,促進鄉村社會有效治理

  (二十八)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在鄉村治理體系中的領導核心作用。堅持把政治建設擺在首位,突出抓好黨建促鄉村振興,全面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核心地位。健全落實村黨組織領導,村民委員會、村務監督委員會、群團組織、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合作組織、社會組織廣泛參與的村級治理體系。加強和改進對農村自治組織、經濟組織、社會組織、群眾組織的領導,支援和保障村民依法開展自治活動。提倡村黨組織班子成員或黨員依法兼任(擔任)其他村級組織和相關合作經濟組織負責人。建立健全村務聯席會議制度。完善和落實村黨組織定期聽取村民委員會工作報告制度。實施農村帶頭人隊伍整體優化提升行動。全面落實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保障政策。加強思想建設,推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紮實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

  (二十九)大力推進村民自治。加強農村群眾性自治組織建設,健全農村基層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機制。深入實施“四議兩公開一監督”機制,探索推行民選、民議、民建、民管的村級公益項目建設新模式。積極探索村民自治的有效實現形式,穩妥推進以村民小組或自然村為單元的村民自治試點,探索在村民小組成立村民理事會、監事會等形式的自治組織載體。推行村級事務陽光工程,切實保障村民合法權益和村集體利益。推進城鄉社區公共服務綜合資訊平臺建設,推動與滿足群眾多元需求精準對接。在城鄉結合部等“人口倒挂”較為突出的地方,完善非戶籍人口參與當地社區治理的工作機制。加強農村社區治理體系建設,推進社區化服務管理,承接政府公共服務,組織開展互助服務,探索構建村黨組織領導下的農村居民自治服務管理機制。

  (三十)深入推行依法治村。紮實推進“法律七進”,健全農村依法治理體系,加強法律援助服務,培養鄉村法律明白人,提高農民群眾尊法守法、學法用法和依法辦事、依法維權的法治意識。大力推進“雪亮工程”建設,完善縣、鄉、村三級綜治中心功能和運作機制,建立集維穩、綜治、信訪、法治、民生為一體的網格化服務管理模式。完善農村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強化預防和化解農村社會矛盾機制建設。深入推進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向基層延伸。建立完善村級人民調解委員會。依法打擊和懲治黃賭毒黑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加大對“村霸”和宗族惡勢力的懲治力度。組織村民制定修訂村規民約。深入開展民主法治示範村創建活動。推行村級小微權力清單制度,加大基層微權力腐敗懲處力度,嚴厲整治侵害農民利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

  (三十一)探索建立農村德治體系。把德治貫穿鄉村治理全過程,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引導農民愛黨愛國、向上向善、孝老愛親、重義守信、勤儉持家。倡導科學精神,開展移風易俗、弘揚新風行動,抵制封建迷信。建立道德激勵約束機制和道德評議機制,成立道德評議會,開辦道德講堂、文化禮堂等,開展德孝主題文化活動,引導農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提高。開展建村標、立家風、講家訓等活動,推進農村傳統文化、家風文化、民風文化百花齊放。全面實施《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年)》,推進鄉村誠信文化建設,不斷完善農村信用評價體系。

  (三十二)健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制度。探索農村集體所有制經濟的有效組織形式、經營方式和發展路徑。制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登記配套政策,適時出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地方性法規。實施集體經濟攻堅行動。引導支援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積極探索資産租賃型、資源整合型、穩健投資型、區位特色型、服務創收型等發展模式。發揮供銷社組織和服務優勢,建立與村集體經濟的利益聯結機制。全面總結推廣扶持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改革試點經驗,推廣資源變資産、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模式,用好用活貧困村産業扶持基金,探索“四荒”資源開發的新模式。加強農村集體資産管理,加快農村集體資産監督管理平臺建設,推動農村集體資産財務管理制度化、規範化、資訊化。支援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承擔或參與財政支農項目建設,鼓勵將財政投入形成資産量化一定比例作為村集體資産,建立合理利益分配機制。

  (三十三)推進鄉村治理能力現代化。按照擴權強鎮、富民興村和依法下放、能放就放的原則,依法依規賦予鄉鎮更大的經濟社會管理許可權,構建功能完善權責一致的管理體制。加快法治型政府和服務型政府建設,強化統籌鄉村發展、組織公共服務、實施綜合治理、維護轄區平安的能力。依法厘清鄉鎮和村(社區)黨組織、自治組織、社會組織、集體經濟組織的職責邊界和事權劃分,建立公共服務事項管理制度,制定嚴格的村級事務統一歸口管理、審核準入制度。建立穩定、便捷、暢通的民情上達新通道,形成覆蓋縣、鄉、村的民情收集網路。整合優化公共服務和行政審批職責,打造“一門式辦理”“一站式服務”的綜合服務平臺。在行政村普遍建立網上服務站點,逐步形成完善的鄉村便民服務體系。大力培育服務性、公益性、互助性農村社會組織,積極發展農村社會工作和志願服務。健全以群眾滿意度為主要衡量指標的評價體系和結果公開辦法,建立嚴格規範的治理責任考評和追責機制。

  七、健全社會事業和民生城鄉共用發展機制,實現農民生活富裕美好

  (三十四)健全城鄉教育均衡化發展制度。完善以公辦園和普惠性民辦園為主體的學前教育服務網路,逐步完善學前教育政府、舉辦者、家庭合理分擔成本機制。統籌推進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完善城鄉統一、重在農村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推動建立以城帶鄉、整體推進、城鄉一體、均衡發展的義務教育發展機制。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實施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攻堅計劃,完善普通高中投入和成本分擔機制。加快發展農村職業教育,深化産教融合、校企合作,辦好職業學校涉農專業。辦好特殊教育和繼續教育。提升教育資訊化基礎能力和應用能力,推進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用。實行城鄉統一的中小學教職工編制標準和動態管理機制,實施鄉村教師支援計劃、“特崗計劃”和省免費師範生定向培養計劃。以市、縣為單位,推動優質學校輻射農村薄弱學校常態化。統籌配置城鄉師資,並向鄉村傾斜,建好建強鄉村教師隊伍。加強和改進農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

  (三十五)健全農民工轉移就業和多元化增收機制。加快建立健全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制度,完善職業培訓、就業服務、勞動維權“三位一體”工作機制。加大返鄉下鄉創業基地建設力度,依託現代農業産業融合示範園區、工業園區等,盤活閒置土地、廠房等資産資源,整合發展一批返鄉下鄉創業孵化基地和創業園區。開展返鄉農民工初創培訓、創業輔導、創業提升培訓,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加強基層就業創業社會保障平臺建設,提供就業資訊、創業指導、優惠政策享受等“一站式服務”。實施農民創新創業行動、農村青年創業富民行動,支援返鄉農民發展新産業新業態。維護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引導其依法自願有償轉讓。深入實施農民增收書記、縣長負責制。

  (三十六)加強農民社會保障平等化體系建設。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城鄉養老、醫療保險制度,暢通養老、醫療保險轉移接續渠道。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供養、受災人員救助及醫療、教育、住房、就業和臨時救助為主體,以社會力量參與為補充的社會救助制度體系。鼓勵和引導城鄉居民積極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為建檔立卡未標注脫貧的貧困人員、低保對象和特困人員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全額代繳最低檔次養老保險費。逐步建立覆蓋全體參保人員的基本養老保險待遇正常調整機制,適時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標準,逐步提高農村低保標準。加快農村老齡事業和産業發展,加快構建農村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

  (三十七)完善覆蓋城鄉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鞏固和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衛生和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建立醫療保險穩定可持續籌資機制,繼續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財政補助標準,全面做好農村困難家庭重性精神疾病患者、重度殘疾人、貧困殘疾人救治工作。加快發展農村醫療衛生事業,建立城鄉統一、重在農村的衛生投入經費保障機制。加強鄉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加快縣域內醫療共同體建設。加強鄉村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健全農村住院醫師規範化培養制度,全面開展農村全科醫生轉崗培訓,建立政府投入、基地自籌、社會支援的多元投入機制。實施合格村醫培養計劃,大力培養本土化人才。全面推進鄉村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完善鄉村醫生待遇保障機制。發展遠端影像診斷和遠端會診,提升基層醫療服務品質,方便農村居民就近就醫。全面開展健康教育、健康促進活動和健康村鎮建設試點。

  (三十八)完善農村食品藥品安全保障體系。健全農産品品質和食品安全監管體制,建立完善全域覆蓋、責任明晰、資訊共用、精準效能的農村食品藥品安全網格化管理體系。強化食品藥品安全屬地責任,進一步落實黨政同責。深入開展食品安全示範鄉鎮創建,配齊配強協管員(資訊員),引導村民積極參與監管,推動形成群防群控、共治共用的農村食品藥品安全治理格局。加快基層食品藥品監管所標準化建設。強化農村自辦群體性宴席、食品小作坊小經營店及攤販“三小”業態、學校食堂食品安全監管。規範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個體診所和鄉村藥店配送體系。

  (三十九)構建農村“三留守”關愛服務體系。建立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婦女、老人“三留守”人員基礎資訊臺賬,組織開展摸底工作,實行動態管理。加快建立“三留守”關愛服務體系,完善支援政策措施,建立以維護合法權益為主的社會服務組織,提供生活保障、教育就業、醫療康復、精神慰藉、緊急救援、法律援助等專業化服務。健全基層組織關愛服務制度機制,擴大“童伴計劃”實施覆蓋面,鼓勵村婦女主任、心理諮詢專職教師、社會志願者等群體為留守人員提供專兼職服務。

  (四十)加快推進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管理運營一體化。堅持以水利、道路、農村能源和通信為重點,統籌抓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實施“再造一個都江堰”大提升行動,加快毗河供水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加快完善水利基礎設施網路。推進灌區渠係配套與節水改造,大力發展高效節水灌溉,整體推進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加快推進病險水庫水閘除險加固等工程建設,健全水利工程運作管護機制。深入貫徹《四川省農村公路條例》,加快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大力實施通鄉油路、通村硬化路工程建設,按期實現鄉鄉通油(水泥)路、村村通硬化路目標。引導具備條件的地方推進建制村聯網路和村內同組道路建設,逐步實現具備條件的建制村聯網路基本暢通、村內通組路不斷延伸。全面加強農村公路養護管理,加快推進具備條件的建制村通客車。加快農業生産道路建設。大力推進規模化沼氣工程、太陽能利用、風力發電等基礎設施建設,鼓勵使用生物天然氣、沼氣、太陽能等清潔能源,逐步推動天然氣向農村覆蓋。推進“寬頻鄉村”“光網四川”“無線四川”建設,全面實施資訊進村入戶工程,逐步實現網路村村通。

  八、堅持農村改革主攻方向,激發城鄉融合發展活力

  (四十一)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落實農村土地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政策,銜接落實好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30年的政策。落實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在依法保護集體土地所有權和農戶承包權前提下,平等保護土地經營權。探索頒發土地經營權證。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可以依法向金融機構融資擔保、入股從事農業産業化經營。堅持以放活土地經營權為重點,發展土地流轉型、土地入股型、服務帶動型等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完善農民閒置宅基地和閒置農房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落實宅基地集體所有權,保障農戶資格權和農民房屋財産權,適度放活宅基地和農民房屋使用權。不得違規違法買賣宅基地。以壯大村集體經濟和農民財産性收入為導向,開展利用集體建設用地建設租賃性房屋試點。深化農村土地徵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

  (四十二)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堅持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正確方向,發揮村黨組織對集體經濟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防止內部少數人控制和外部資本侵佔集體資産。全面開展農村集體資産清産核資和集體成員身份確認,加快推進集體經營性資産股份合作制改革,到2019年基本完成集體資産清産核資,到2021年基本完成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全面完成農村各類産權確權和登記頒證,加快推進“房地一體”的農村宅基地和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確權登記頒證。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建設好國家試驗示範區,完善天然林保護制度。進一步完善牧區草原家庭經營責任制,穩妥開展草原確權登記頒證試點工作,積極推行草原規範流轉。健全農村産權流轉市場體系,規範交易行為、豐富交易品種,完善配套措施和工作機制,推動成為農村各類資産資源流轉交易、項目招商活動、項目合作的綜合性服務平臺。探索推進水權制度改革,全面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全面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深入推進水利設施産權等領域改革,做好農村綜合改革、農村改革試驗區等工作。

  (四十三)建立健全人才流向鄉村的機制。建立縣域專業人才統籌使用制度,提高農村專業人才服務保障能力。推動人才管理職能部門簡政放權,保障和落實基層用人主體自主權。鼓勵各地出臺市場準入、財政投入、金融服務、用地用電等方面的優惠政策,支援各類人才流向鄉村創業就業。實施基層黨組織“千名好書記”培養引領計劃和10萬村級後備幹部培育工程,積極引導高校畢業生返鄉創業就業,完善創業就業人員的社保、住房、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完善新型農村經營人才扶持政策,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輪訓計劃。探索公益性和經營性農技推廣融合發展機制,允許農技人員通過提供增值服務合理取酬。實施農技推廣服務特聘計劃。推行“崗編適度分離”新機制,引導教育、衛生、農業、文化等行業科技人員、專業技術人員向基層流動。健全鄉村教師、醫生、農技員的補充、發展、關愛等制度,出臺工資、職稱等扶持政策,提高崗位吸引力。建立急需緊缺人才援助機制,選派黨政機關幹部人才開展對口援助,選派鄉鎮優秀幹部人才到省、市機關挂職鍛鍊。實施專家走訪基層活動,組織專家到鄉村開展智力服務。建立從省會城市和區域性中心城市選派優秀教師、醫生、科技和文化工作者等到鄉村開展援助服務的長效機制。統一研究制定管理辦法,允許符合要求的公職人員回鄉任職。推行省屬公辦示範(骨幹)高職院校單獨劃線錄取藏區彝區學生制度,優先招生、優先選擇專業、優先推薦就業,打造一支規模宏大、留得住、能戰鬥、帶不走的鄉村人才隊伍。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科協等群團組織的優勢和力量,發揮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等的積極作用,共同支援鄉村振興。研究引導和支援退休幹部、知識分子和工商界人士等新鄉賢返鄉的扶持政策。正確引導和發揮新鄉賢在鄉村治理中的積極作用,在有條件的縣(市、區)政協設立新鄉賢界別。落實和完善融資貸款、配套設施建設補助、稅費減免等扶持政策,引導工商資本和企業積極投入鄉村振興事業。

  (四十四)全面建立新型職業農民制度。按照“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總要求,加快培育現代農民。建立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體系,研究制定省新型職業農民教育總體規劃。加強涉農專業全日制學歷教育,研究開設與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相適應的實用專業,逐步建立初、中、高三級新型職業農民教育體系,支援新型職業農民通過彈性學制參加中高等農業職業教育。支援高校、職業院校綜合利用教育培訓資源,靈活設置專業,創新培養模式,為鄉村振興培養專業化人才。深入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制度試點,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探索構建教育培訓、標準條件、生産經營、風險防控、社會福利、退養保障等政策體系,形成扶持各類人才進入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的制度安排。引導符合條件的新型職業農民參加城鎮職工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制度。鼓勵各地開展職業農民職稱評定試點。

  (四十五)完善鄉村發展用地保障機制。在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前提下,推進村土地利用規劃的編制工作,在確保村域範圍內耕地數量不減少、品質不降低的前提下,允許縣級政府通過村土地利用規劃調整,實施整治和增減掛鉤等,優化村土地利用佈局,有效利用農村零星分散的存量建設用地。在同一鄉鎮範圍內,允許通過村莊整治、宅基地和農村空閒建設用地整理,調整村莊建設用地佈局。預留部分規劃建設用地指標用於單獨選址的農業設施和休閒旅遊設施建設。新增建設用地計劃優先滿足農業農村發展需求,各地按不低於省上下達年度新增建設用地計劃總量的8%予以單列,支援農村新産業新業態發展。對發展鄉村旅遊、休閒、養老、健康等特色産業使用建設用地的,允許實施點狀供地。在嚴格禁止開發商品住宅或建私人莊園會所前提下,拓寬農村建設用地使用範圍。對利用收儲農村閒置建設用地發展農村新産業新業態的,給予新增建設用地指標獎勵。全面落實並不斷完善設施農用地政策。從事冷鏈物流、烘乾倉儲、農産品加工、森林康養、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輔助設施建設用地可再增加3%。保障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用地,村組直接受益的小型水利設施建設用地,仍按原地類管理,不辦理轉用審批手續。

  (四十六)建立健全財政支農資金穩定投入機制。健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財政投入保障制度,各級財政更大力度向“三農”傾斜,確保財政投入與鄉村振興目標任務相適應。實施財政支農投入考評制度,建立市縣多投入、省級多補助的激勵機制。調整完善土地出讓收入使用範圍,進一步提高農業農村投入比例。改進佔補平衡管理辦法,建立高標準農田建設等新增耕地指標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余指標跨省域和市域、縣域調劑機制,將所得收益通過支出預算全部用於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支援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建立涉農資金統籌整合長效機制,總結推廣貧困縣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試點經驗和財政資金“五補五改”模式。加強縣、鄉基本財力保障和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保障力度。繼續推進農村“兩權”抵押貸款試點,全面推廣農村土地流轉收益保證貸款業務。探索建立以縣為主、省市適當補助、縣域封閉運作的鄉村振興貸款風險金制度。管好用好“四項扶貧基金”。完善支援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政策,吸引和撬動國有資本、金融資本、民營資本和境外資本參與鄉村建設運營,探索重大農業項目PPP模式及特許經營、參股控股等方式。總結推廣農村小型公共基礎設施村民自建的經驗做法。充分發揮供銷投資集團在農業投融資等方面的帶動作用。設立省級鄉村振興發展專項資金,鼓勵有條件的地方設立鄉村振興專項發展基金。支援市、縣政府將上級政府轉貸的一般債券用於支援鄉村振興、脫貧攻堅領域的公益性項目。推動項目收益與融資自求平衡的專項債券試點,支援符合條件有一定收益的鄉村公益性項目建設。規範政府舉債融資行為,不得借鄉村振興之名違法違規變相舉債。探索開展稻穀、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試點。

  (四十七)完善農村金融服務機制。堅持農村金融改革發展的正確方向,健全適合農業農村特點的農村金融體系,推動農村金融機構回歸本源。推動農村信用社省聯社改革,保持農村信用社縣域法人地位和數量總體穩定。完善農業信貸擔保、再擔保體系建設,建立完善各級融資擔保體系,增強擔保融資增信功能,引導更多金融資源支援鄉村振興。鼓勵符合條件的涉農企業發行銀行間市場債務融資工具、公司債、企業債等債券融資,支援符合條件的農村金融機構發行“三農”專項金融債券。總結農村資金互助社、村級扶貧互助社改革試點經驗,規範發展農村資金互助組織,鼓勵發展農業互助保險。優化村鎮銀行佈局和設立模式,穩妥培育村鎮銀行。加大金融基礎設施投入,提高農村地區金融服務便利度。運用大數據系統積極開展多渠道、多形式、常態化的“三農”融資精準對接和監測通報,滿足多主體的多元化融資需求。推動構建省、市、縣三級的農業政策性擔保體系,支援農業政策性擔保公司擴大規模和覆蓋面。研究完善農業保險補貼政策,支援擴大目標價格指數保險、制種保險、特色農業保險覆蓋面。開展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風險防範機制試點。鼓勵各地多渠道籌集資金開發適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需求的保險品種。

  (四十八)建立健全農業農村對外開放合作機制。按照統一領導、歸口管理、部門負責、協調配合的要求,建立健全農業農村對外開放合作長效協調機制。加強四川農博會、川臺農業合作論壇、境外農業合作示範區等形式的合作交流平臺建設,加快建設天府農業博覽園,構建資源共用、要素互通、優勢互補的合作交流機制,營造吸引國內外資本、技術、管理等資源要素投資四川的良好環境。研究出臺“走出去”的支援政策,鼓勵各地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在農業投融資、農産品國際貿易、農業技術創新等領域開展合作,重點支援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在加工、物流、倉儲、碼頭等資本和技術密集型行業、科技含量高的技術領域開展對外投資,提高對外投資層次和投資效益。構建政府、企業、社會組織等共同參與的農産品宣傳推介機制,支援“川字號”農産品參加國際性農産品、食品、美食類展會和推介會,加快“川字號”農産品走出去步伐。強化農業投資風險管控,建立統一的農業境外投資預警機制,完善農業招商引資項目可行性研究評估制度。

  九、全力推進脫貧攻堅,堅決打贏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首場硬仗

  (四十九)全力實現貧困戶“兩不愁、三保障”達標脫貧。圍繞不愁吃不愁穿,大力發展特色種養業、鄉村旅遊業、農村電商,用好貧困村産業扶持基金,幫助貧困戶發展穩定增收産業;加強就業能力培訓,通過東西部扶貧協作、企業定向招工、勞務輸出等渠道促進轉移就業,通過開發公益性崗位等方式促進貧困家庭勞動力就地就業;全面落實低保兜底政策。圍繞住房安全有保障,抓好易地扶貧搬遷和農房改造,用3年時間全部解決建檔立卡貧困戶住房安全問題。圍繞義務教育有保障,落實民族自治地區15年免費教育、“9+3”免費職業教育、一村一幼等政策,嚴格落實控輟保學“五長負責制”,發揮好教育扶貧基金作用,確保貧困家庭適齡兒童義務教育不漏一人,做到教育扶貧優惠政策落實不漏一戶。圍繞基本醫療有保障,認真落實縣域內住院和慢性病門診維持治療個人支付佔比控制等政策,研究完善重特大疾病和縣域外就醫救助機制,用好衛生扶貧救助基金。

  (五十)聚力解決以深度貧困地區為重點的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把攻克深度貧困堡壘作為脫貧攻堅重中之重,嚴格執行深度貧困縣脫貧攻堅實施方案和年度專項實施方案,推動區域發展與精準扶貧有機結合。做好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與脫貧攻堅有機銜接,全面落實“三增一免”要求。持續用力在藏區推進實施“六項民生工程計劃”、在彝區推進實施“十項扶貧工程”和17條特殊支援政策。紮實推進省內7市35縣對口幫扶藏區彝區45個貧困縣工作。深化與廣東、浙江的扶貧協作,攜手推進佛山—涼山東西部扶貧協作示範工作。發展多種形式的“飛地經濟”。加快實施深度貧困地區人才振興工程。加強涼山州禁毒防艾工作,推動社區戒毒、社區康復中心建設。

  (五十一)繼續鞏固深化脫貧成果。堅持以貧困村為基本工作單元,持續開展“回頭看”“回頭幫”,強力落實脫貧攻堅到村到戶幫扶政策措施。實施貧困村提升工程,大力發展村級特色産業和集體經濟,積極推動現代文明普及提升和基層自治治理能力提高。嚴格對照貧困村退出“一低五有”標準補短,確保全省所有貧困村按照計劃安排順利達標退出。優化完善貧困村“五個一”幹部幫扶機制,同步加強有20戶以上貧困戶的非貧困村“三個一”幫扶。構建完善“造血”功能、改善改良“輸血”機制、建立健全“失血”救助的長效機制。梳理完善鞏固提升脫貧成效的政策措施,在脫貧攻堅期內保持脫貧政策延續性。嚴格脫貧對象認定、退出和痕跡管理,建立完善跟蹤監測、動態管理機制。完善扶貧督查巡查、考核評估辦法,對弄虛作假、搞數字脫貧的嚴肅查處。

  (五十二)以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為重點推進“四好村”創建。堅持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充分調動貧困群眾脫貧奔康的積極性主動性。紮實開展“四好村”創建,到2020年全省所有的行政村建成縣級、市級“四好村”,60%的村建成省級“四好村”,引導農民群眾真正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深入開展感恩奮進系列主題教育活動,常態化抓實中國夢等教育活動,引導貧困群眾樹立主體意識,堅定脫貧奔康的信心決心。抓細抓實農民夜校,培育打造一批示範夜校、示範實踐基地,探索開辦“網上夜校”“夜校微信群”,教育引導廣大農民學政策、學法律、學文化、學技術。大力推進精神扶貧,培育現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培養勤勞致富、文明和諧的時代新風尚。

  十、堅持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建設高素質的“三農”工作隊伍

  (五十三)健全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體制機制。各級黨委、政府要堅持工業農業一起抓、城市農村一起抓,把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原則落到實處,在幹部配備上優先考慮、在要素配置上優先滿足、在資金投入上優先保障、在公共服務上優先安排。堅持黨委統一領導、政府負責、黨委農村工作部門統籌協調的領導體制。按照《中國共産黨工作機關條例(試行)》有關規定和機構改革的統一要求,做好“三農”工作機構設置和職能優化配置。切實加強各級黨委農村工作部門建設,充分發揮牽頭協調、決策參謀、政策指導、推動落實、督導檢查等職能。縣委書記要當好鄉村振興的“一線總指揮”,積極推行縣級黨委分管負責同志兼任同級黨委農村工作部門負責人制度。各部門按照職能職責,加強工作指導,強化資源要素支援和制度供給,做好協調配合,形成鄉村振興工作合力。

  (五十四)建立落實鄉村振興戰略責任制。建立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鄉村振興戰略工作機制,建立和落實黨政一把手第一責任人制度,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各市(州)黨委、政府每年要向省委、省政府報告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情況。建立市(州)、縣(市、區)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績考核制度,將考核結果作為選拔任用領導幹部的重要依據。

  (五十五)加快建設一支高素質的“三農”工作隊伍。嚴格按照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要求,加強“三農”幹部隊伍的培養、配備、管理和使用,全面提升各級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做好“三農”工作的能力水準。各級黨委、政府主要領導要懂“三農”工作、會抓“三農”工作,分管領導要真正成為“三農”工作的行家裏手。制定並實施培訓計劃,全面提升“三農”幹部的能力和水準,拓寬縣級“三農”工作部門和鄉鎮幹部來源渠道。把到農村一線工作鍛鍊作為培育幹部的重要途徑,注重提拔使用實績優秀的幹部,形成人才向農村一線流動的導向。健全從優秀村黨組織書記中選拔鄉鎮領導幹部、考錄鄉鎮機關公務員、招聘鄉鎮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制度。建立農村黨員定期培訓制度。建立健全第一書記選派長效機制,堅持向全省所有貧困村、基層組織軟弱渙散村和集體經濟薄弱村選派第一書記制度,為鄉村振興提供組織保障。

  中共四川省委

  四川省人民政府

  2018年1月22日

圖片新聞
一週圖集精選 | 圖片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