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州)黨委和人民政府,省直各部門:
為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認真落實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發〔2018〕1號)部署,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現就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開創新時代“三農”全面發展新局面提出如下意見。
一、深刻認識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重大意義,準確把握總體要求
(一)重大意義。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體現,是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的重大戰略選擇,是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矛盾的必然要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推進“四化”同步、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傳承和弘揚中華農耕文明等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為做好新時代農業農村工作指明瞭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指導思想。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省委十一屆二次全會精神,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落實高品質發展的要求,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工作重中之重,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按照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圍繞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四個好”目標,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統籌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加快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加快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産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三)目標任務。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初步構建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主要農産品供給能力穩步增強,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水準進一步提升,基本構建起現代農業産業體系、生産體系、經營體系;農村基礎保障條件持續改善,完成路網、水網、電網、通信網建設;農村公共服務水準進一步提高,農村人居環境不斷優化,“四好村”創建和幸福美麗新村建設任務基本完成;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持續穩定增長,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實現貧困縣全部摘帽、貧困村全部退出、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農民生活達到全面小康水準。
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在全國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建成農産品市場競爭力強、科技創新水準高、農業品質效益好、三次産業融合深、服務體系建設優、農村生態環境美、鄉村善治文化興、職業農民隊伍強的農業強省。鄉村産業全面升級,糧食綜合生産能力鞏固提升,特色優勢産業做大做強,“川字號”品牌知名度大幅提升,三次産業融合發展新體系基本構建,農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取得重大成效。鄉村更加生態宜居,城鄉融合發展的規劃體系整體構建,鄉村生産、生活和生態空間佈局合理有序,農村人居環境更加整潔優美,全面建成生態宜居的幸福美麗新村。鄉風文明大幅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鄉村優秀文化遺産得到全面保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精神文明建設紮實推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基本形成。鄉村治理更加有效,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全面增強,鄉村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治理體系基本構建,鄉村社會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現代農村社會治理格局基本形成。農民生活富裕美好,基本實現城鄉義務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始終高於全國平均水準,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和生活水準差距顯著縮小。
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村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全面提升,美麗城鎮與美麗鄉村交相輝映、美麗山川與美麗人居有機融合,全面建成農業強省,全面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城鄉居民實現共同富裕,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
二、堅持規劃先行,優化城鄉融合發展的空間佈局
(四)編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按照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要求,編制全省鄉村振興戰略總體規劃(2018—2022年),分別明確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2022年召開黨的二十大時的目標任務,細化實化工作重點和政策措施,部署若干重大工程、重大計劃、重大行動;市(州)制定區域性鄉村振興戰略規劃;縣(市、區)統籌縣城、鄉鎮和村組,制定與國民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相對應的縣域鄉村振興規劃;鄉鎮按照因地制宜、宜聚則聚、宜散則散、不搞大拆大建和改造、保護、新建相結合的規劃理念,堅持“小而美”的空間格局,維繫小城鎮宜居尺度,及時更新完善鎮村規劃體系、鎮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實現規劃全覆蓋。推進擴權強鎮,做強中心村、特色村,適時適當推進村組合併。強化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執行監管,把編制規劃納入工作考核內容,嚴格實行規劃審批制度。建立健全村鎮基層規劃建設管理隊伍。各市(州)可從本地鄉村發展實際出發,堅持可持續發展,制定促進鄉村振興的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組織不同類型的縣(市、區)開展鄉村振興試點示範。加強鄉村統計工作和數據開發工作。縣(市、區)政府每年向同級人大報告、向同級政協通報鄉村振興計劃的實施情況。
(五)優化農業功能分區和經濟地理。立足特色資源優勢、環境承載能力、集聚人口和經濟條件等,推進農業主體功能區建設,確定重點發展區、優化發展區、適度發展區、保護髮展區,明確“四區四基地”優先發展區域。推進以五大農産品主産區為主體的農業發展佈局,把農産品主産區作為限制進行大規模高強度工業化城鎮化開發的區域,加快形成以盆地中部平原淺丘區、川南低中山區、盆地東部丘陵低山區、盆地西緣山區和安寧河流域農産品主産區為主體,其他農業地區為重要組成的發展格局。支援經濟強縣、農業大縣率先建成農業強縣,開展農業強縣示範縣創建。破除行政區劃壁壘和體制機制障礙,探索建立産業城鄉互通、區域互融、跨區跨界的産業融合發展機制。
(六)建立多規合一的規劃機制。加強各類規劃的統籌管理和系統銜接,形成城鄉融合、區域一體、多規合一的規劃體系。按照功能定位導向、要素協調一致、綜合整合實施的原則,推進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産業發展規劃、環境保護規劃、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等有機銜接,促進城鄉功能和空間融合發展。建立適合小城鎮和農村地區的規劃標準體系,推廣完善鄉村規劃師制度,引導建築、園林、景觀、藝術設計、文化策劃等設計大師、優秀團隊下鄉。
(七)統籌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加快新型城鎮化發展,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構建農民工住房保障工作機制,逐步提高公共租賃住房對農民工的定向供應比例。擴大農民工參加城鎮社會保障覆蓋面,將省內穩定就業的農民工納入城鎮社會保障體系。完善農民工隨遷子女報考高中及參加高考的政策,確保在報考高中、參加高考等方面享受與當地學生同等待遇。全面落實轉移人口與建設用地、建設資金、轉移支付“三掛鉤”機制,加快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推進實現居住證制度全省覆蓋,對居住證持有者逐步擴大公共服務供給。
三、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建立健全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
(八)以建基地創品牌搞加工為重點構建現代農業産業鏈。落實《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十大行動方案》(川委〔2017〕303號),大力實施産業基地建設行動,加強糧食生産功能區、重要農産品生産保護區、特色農産品優勢區、現代農業産業融合示範園區建設,推進糧食生産重點縣和現代農業(林業、畜牧業)重點縣建設,加快薯業全産業鏈和水産産業發展,建成全國優質糧油生産基地、特色農産品供給基地、商品豬戰略保障基地。大力實施“川字號”知名品牌創建行動,加強推動孵化、提升、創新、整合、資訊等品牌建設“五大工程”,大力發展“三品一標”農産品,加強品牌培育和市場行銷推廣,創建一批國家級、省級有機産品認證示範區和農村産業融合發展示範區、特色農産品優勢區、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示範區、知名品牌示範區。注重打造馳名(著名)商標,培育四川名牌,把川酒、川菜、川茶、川果、川藥、川豬、川煙、川油(油菜籽)、川薯等知名品牌鑄造成金字招牌。大力實施農産品加工業壯大行動,加快發展農産品産地初加工,支援加強農産品産後分級、包裝、行銷,建設現代化農産品冷鏈物流、烘乾倉儲等服務體系,支援供銷、郵政及各類企業把服務網點延伸到鄉村。加快發展農産品精深加工,大力實施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排頭兵”工程。堅持以現代農業産業園、創業園、科技園為重要載體,大力推進農産品加工業園區建設,創建一批省級農産品加工示範園區,建成全國優質農産品加工基地。強化農村流通現代化建設,大力發展數字流通、綠色流通、集約流通和開放流通。
(九)建立實施農業綠色生産制度。實施品質興農和綠色興農戰略,全面建立農業綠色生産評價體系、政策體系、工作體系和考核體系,推進農業由增産導向轉向提質導向。建立農業綠色迴圈低碳生産制度,完善秸稈和畜禽糞污等農業副産物資源化利用制度,探索區域農業迴圈利用機制,推廣農業迴圈發展模式。強化資源保護與節約利用,完善耕地、草原、漁業水域、濕地等農業資源環境管控制度,建立節約高效的農業用水制度。加強農業投入品和農産品品質安全追溯體系建設,加強産地環境保護,健全農業投入品減量使用制度,完善廢舊地膜和包裝廢棄物等回收處理制度,實現“兩減三基本”目標。健全創新驅動與約束激勵機制,完善農業生態補貼制度,建立綠色農業標準體系和農業資源環境生態監測預警體系。完善綠色農業法規政策體系。
(十)創建農業産業化聯合體。堅持市場主導、農民自願、民主合作、興農富農的原則,支援龍頭企業發揮引領作用、農民合作社發揮紐帶作用、家庭農場和專業大戶發揮基礎作用,培育發展一批帶動作用突出、産業功能互補、綜合競爭力強、穩定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産業化聯合體。支援農民合作社聯合發展,自願組建聯合社。健全資金互助、資訊互通、市場共用、品牌共創等資源要素共建共用機制,推動産業化聯合體融通經營發展。優化政策配套,加強金融支援,落實用地等要素保障,創造發展良好環境,提升産業化聯合體發展質效。
(十一)建立新産業新業態融合發展機制。實施農村新産業新業態培育工程和農村産業融合發展重點項目,大力發展休閒農業、鄉村旅遊、森林康養、創意農業、電子商務、農村服務業、鄉村共用經濟等新産業新業態,推動建立多種業態互相融合、多元發展機制。以全域旅遊戰略為抓手,推進項目帶動,優化産品供給,增強鄉村旅遊核心競爭力。抓好環成都國際鄉村旅遊休閒帶、川南鄉村旅遊帶、攀西鄉村休閒度假帶、秦巴山區鄉村運動休閒帶、川西高原自然風光民族風情等鄉村旅遊目的地建設,著力打造鄉村旅遊特色村寨。持續推進水利風景區建設與管理,開展河湖公園試點。推動“農業+康養”産業融合發展,優化森林康養産業佈局,形成環成都平原周邊、秦巴山區、攀西地區、烏蒙山區森林康養示範區,加快建設全國森林康養目的地和森林康養産業大省。推動“農業+文創”産業融合發展,深入挖掘巴蜀特色農業農村文化元素,推出創意農産品、創意景觀農業、創意農業活動,打造農村民俗文創産品,建設一批農村文化創意産業示範基地和鄉村旅遊創客基地。推動“農業+電商”産業融合發展,大力實施“網際網路+”現代農業示範行動,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建設,建立和完善縣、鄉、村三級電子商務運營服務網路,打造一批全國一流的農村電商示範區域。因地制宜發展一村一品、一鄉一業、一縣一業。
(十二)不斷健全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深化農業科技創新引領行動,實施優質專用品種培育引進工程、優勢特色産業瓶頸技術創新工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工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工程。開展全産業鏈關鍵技術整合創新和示範應用,突破作物優質豐産栽培技術、重大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畜禽水産重大疫病防控及健康養殖技術、農産品精深加工技術等。加強農林種質資源保護,加快構建育繁推一體化現代種業體系,加強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成果轉化機制。推進農業智慧生産和農業智慧經營相結合,實現傳統精耕細作、現代資訊技術與物質裝備技術深度融合。建立健全以“四川科技扶貧線上”、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專家大院等為重點的全域覆蓋、運轉高效的新型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充分發揮省科技成果轉化投資引導基金作用,推進農業科技創新。組建産學研融合的農業科技創新聯盟。深化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科研事業單位分類改革。
(十三)加強現代農業物質裝備和資訊化建設。實施農業機械化智慧化資訊化融合工程,加強科研機構、設備製造企業聯合攻關,大力發展設施農業、畜牧水産養殖、病蟲防治等機械設備,推進農業生産全程機械化試點示範,建設一批農業生産全程機械化示範縣。加快先進農機具研發推廣,強化農機關鍵零部件和重點産品研發。以大數據、雲計算和物聯網等現代資訊技術為支撐,開展資訊感知、決策智控、智慧調度導航、人工智慧機器人等智慧技術與産品研發,大力推進農田水利設施、農産品加工儲運、農機裝備等基礎設施資訊化改造。完善農業遙感監測應用體系、農村固定觀察點調查體系和畜禽屠宰監測統計抽樣調查等大數據工程。
(十四)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生産經營服務體系。加快構建完善現代農業産業體系,構建與鄉村資源稟賦相適應、比較優勢充分發揮的三次産業融合發展新機制,形成一産強、二産優、三産活的産業發展新格局。加快構建完善現代農業生産體系,改善農業生産設施,實施農業精準作業,提高機械化、科技化、資訊化、標準化、規模化水準,切實降低農業生産成本,增強特色優勢農産品供給能力。加快構建完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推動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共同發展,提高農業發展綜合效益。加快構建完善現代農業服務體系,堅持政府主導、市場主體,推動公益性與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項服務與綜合服務相協調,構建集資訊、技術、生産、流通、金融、保險等服務於一體的現代農業服務體系。加快構建完善供銷社農資供應保障體系、農産品和農村産權交易服務體系、農村消費品配送經營體系、農村資金互助合作和金融服務體系等,切實打通服務鄉村最後一公里。
(十五)深化建立帶動小農戶發展機制。統籌兼顧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扶持小農戶,研究完善帶動小農戶生産的扶持政策,建立健全小農戶生産社會化服務機制,切實把綠色有機農資、高産優質種子、先進實用農業科技、現代化農機裝備等現代生産要素供向小農戶,扶持小農戶發展生態農業、設施農業、體驗農業、定制農業。建立完善小農戶與農業經營主體利益深度聯結機制,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專業市場+合作社+農戶”“供銷社+小農戶”等經營模式,推行合同訂單、股份合作、託管寄養、聯耕聯種、代加工等生産方式,帶動小農戶發展適度規模生産經營,推動小農戶經營實現精細化管理。探索建立鄉村産業發展用工制度,生産基地或産業項目優先吸納小農戶就近就地務工就業。
四、健全生態文明和人居環境建設保護機制,建設生態宜居的可持續發展幸福美麗新村
(十六)加快建設幸福美麗新村。全面實施扶貧解困、産業提升、舊村改造、環境整治、文化傳承“五大行動”,創新理念、思路和舉措,建設“業興、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麗新村。堅持以推進城鄉空間融合為重點,結合農村生産生活的實際情況,推廣“小規模、組團式、微田園、生態化”建設模式。因地制宜,分類推進彝家新寨、藏區新居、巴山新居和烏蒙新村建設,統籌推進川中丘陵地區和川西平原地區幸福美麗新村建設。到2020年,全省80%的行政村建成可持續發展幸福美麗新村。
(十七)突出抓好特色鎮建設。落實《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深化拓展“百鎮建設行動”培育創建特色鎮的意見》(川委發〔2017〕22號),以特色工業、商貿服務、旅遊休閒鎮為基礎,發展生態宜居、文化創意、科技教育、現代農業等新型産業鎮,形成類型多樣、充滿活力、富有魅力的小城鎮發展新格局。深入推進産鎮融合發展,促進宜業宜商宜居宜遊環境建設,增強小城鎮服務能力和綜合承載能力。積極支援吸納人口多、經濟實力強的中心鎮,向主導産業突出、市政功能完善的小城市發展,努力打造一批商貿小鎮、文化小鎮、旅遊小鎮、森林小鎮等特色服務業發展示範鎮。
(十八)深入開展農村土坯房改造整治。落實《四川省“農村土坯房改造行動”實施方案》,堅持“拆保改建”相結合,不搞強拆強建,注重保護性改造,留住歷史記憶。不斷拓寬籌資渠道,採取政府引導、農戶自籌、社會幫扶、金融扶持等形式,到2022年基本完成農村土坯房分類改造整治任務。探索建立土坯房改造信貸風險分擔機制,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納入農村土坯房改造規劃農戶的金融支援,實行土坯房改造貸款貼息政策,鼓勵市(州)、縣(市、區)對規劃內農村困難群眾的土坯房改造貸款給予適當貼息。堅持充分尊重群眾,提供多樣戶型圖紙,制定多種建設方案,讓農民群眾自主選擇、自主參與。強化工程品質和安全監管,健全相關建設制度和程式,確保住有所居、住得安全。逐步建立農村低收入群眾安全住房保障機制。
(十九)開展農村環境整治行動。堅決打贏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加強農村環境監管能力建設,落實縣(市、區)、鄉鎮農村環境保護主體責任。貫徹落實《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建立工業和城鎮污染向農村轉移防控機制。推進農村土地污染治理,加強污染土壤生態修復綜合治理,開展耕地重金屬污染治理試點,探索將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收益按一定比例用於土壤修復的多渠道投入機制。加快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和分類,全面推行“戶集、村收、鎮運、縣處理”城鄉環衛一體化模式,到2020年實現所有行政村垃圾處理處置率100%。貫徹落實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五年行動方案,大力實施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範工程,制定實施全省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專項規劃,總結推廣適用於不同地區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以鄉鎮政府駐地和人口規模較大的中心村為重點,分類確定排放標準,建立激勵約束機制,確保到2035年全部實現農村污水有效處理。紮實推進“廁所革命”,開展農村戶用衛生廁所建設和改造,同步實施糞污治理,到2020年全面完成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改造。探索完善鄉村垃圾、污水、廁所運營管理體制機制。
(二十)深入開展大規模綠化全川行動。實施一批國家、省及地方性造林綠化工程,繼續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還草等工程,擴大新一輪退耕還林規模。實施抑螺防病、生態景觀、水源保護、森林碳匯等特種用途造林。加強礦山跡地、工程創面、災損區域林草植被恢復,加快九寨溝地震生態修復。推進森林品質精準提升工程,加強森林撫育改造,加快建設國家木材戰略儲備基地,持續增加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加強城市(郊)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建設,加強鄉村進出道路、集中居住點、房前屋後、休閒地綠化。加強古樹名木保護復壯,推進環成都平原生態帶建設,加強森林城市、森林小鎮、森林人家等綠化模範創建。落實綠化管護責任,加強森林草原火災和病蟲鼠害防控,擴大生態護林員規模。創新義務植樹盡責形式,發揮好綠化基金會作用,推進PPP造林模式。培育一批生態保護修復專業化企業。到2020年完成國有林場和國有林區改革任務。
(二十一)強化農村生態環境系統保護。樹立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養生息制度。加快實施長江上游乾旱河谷生態治理等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推進森林草原濕地生態屏障重點縣建設。完成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控制線劃定工作,加強耕地數量、品質、生態“三位一體”保護。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實施重要濕地保護恢復工程,推進草原生態保護區建設,大力實施退牧還草、嚴重退化草地與鼠荒地沙化草地綜合治理、草原防災減災等工程,全面落實草原生態補助獎勵政策。提高草原綜合植被蓋度。擴大輪作休耕試點,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按照中央部署設立自然生態監管機構,完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將生態環境監管機構延伸到鄉村,加強農村自然(氣象)災害監測防禦體系機制建設。到2020年完成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
(二十二)全面推進河(湖、庫)長制完善水治理體系。建立健全河長制高效運作機制,完善基層河段長巡河制度,構建完善省、市、縣、鄉四級河長責任體系,深入開展河段長巡河和清河、護岸、凈水、保水四項行動。全面推行湖(庫)長制工作,將湖泊、水庫、天然濕地納入全面推行河長制工作範圍。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推進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分步推進河湖管理資訊化,建立完善河湖線上監測系統,建立河長制資訊化工作平臺。加強督導考核,強化提示、約談、通報等措施,切實落實河湖管理保護責任。啟動省十大主要河流河湖管理範圍劃定工作。深入開展入河排口專項整治,著力開展水污染治理攻堅,以沱江為重點全面實施嚴重污染水體整治行動,加快整治黑臭水體。大力實施水生態修復工程,推進小流域生態治理,實施十大流域帶狀防護林廊道、林水相依風光廊道建設。
五、建立農耕文明與現代文明融合發展機制,切實加強鄉風文明建設
(二十三)積極構建新時代農村核心價值體系。堅持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三管齊下”,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核心價值觀日常化、具體化、形象化、生活化。實施鄉村文化塑造行動。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培育農民正確的價值取向。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遏制婚喪高額禮金、亂辦濫辦酒席、鋪張浪費等陳規陋習,堅決抵制腐朽落後文化侵蝕,積極倡導尊老愛幼、鄰里團結、遵紀守法的良好鄉風民俗。推動媒體辦好農村版或農村欄目,重點發掘和宣傳鄉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先進典型。
(二十四)加快建立鄉村優秀文化遺産保護傳承機制。增強保護傳承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憂患意識和緊迫感,實施鄉村文脈保護和傳承行動。加快搶救保護鄉村優秀文化遺産,挖掘農耕文化、林盤文化、南方絲綢之路文化、三國文化、民族文化、紅色文化、茶馬古道文化等。加大對傳統村落、鄉土建築和民族特色村鎮保護力度,按照一村一策、一戶一策進行保護修繕,建立健全文物“四有”檔案和傳統村落“一村一檔”。對有價值的古村落、古民宅和民族特色村鎮,逐步申報列入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和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傳統村落保護名錄,編制保護利用規劃。重視村志村史編纂,積極建設巴蜀農耕文化主題博物館,支援申報國家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大力開展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産資源普查工作,將具有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的遺産點申請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進行保護,加強對村落瀕危非遺項目的搶救保護工作。支援各級非遺傳承人依託鄉土非遺資源優勢,因地制宜開展傳承傳習活動。堅持保護與開發有機結合,打造推出一批特色鮮明、風格各異的精品文化遺産旅遊景區、景點和線路。
(二十五)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鼓勵城市對鄉村進行文化幫扶,推進城鄉結對子、種文化。支援“三農”題材文藝創作生産,鼓勵文藝工作者深入農村,積極創作反映新時代鄉村振興實踐的優秀文藝作品。落實鄉村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標準,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實現鄉村兩級公共文化服務全覆蓋,打造農村“十里文化圈”。完善公共設施管理運作機制,促進供需有效對接。增加農村文化供給總量,積極開展全民閱讀、經典誦讀、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戲曲進鄉村等群眾性文化活動,組織鄉村歌舞、鄉村競技等活動,打造農民藝術節、書香天府·農民讀書月、少數民族藝術節和鄉村藝術大展等活動平臺。深入實施鄉村文化惠民工程,結合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對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設備購置和基本公共文化服務予以支援。探索推廣農民文化理事會機制,推進民辦文化機構發展。繁榮農村文化市場,加強農村文化市場監管。
(二十六)深入推進文明村鎮創建。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農村精神文明創建的引領作用,深入開展全國和省級文明村鎮創建活動。廣泛開展“新家園、新生活、新風尚”活動和五好家庭、星級文明戶、文明集市等創建活動,加強外出務工和外來務工人員文明禮儀、道德素養和職業技能等培訓。大力開展環境綜合整治和群眾性愛國衛生運動。健全農村節地生態安葬獎補制度,引導群眾樹立厚養薄葬、文明節儉、生態環保的殯葬理念。積極開展家風建設活動和好人好事評選,大力塑造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
(二十七)推動發展鄉村文化産業。創造性轉化紅色文化、歷史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農耕文化等文化資源,實施鄉村文化品牌培育行動,扶持一批創新力競爭力強的文旅和文創企業,塑造具有濃郁四川特色的鄉村文化品牌,打造一批集農業文化創意、生態飲食體驗、特色食材交易和觀光旅遊為一體的綜合産業體。實施鄉村創意産品推廣行動,以刺繡、竹編、年畫、唐卡、陶藝、漆器等為重點,支援開發農村特色創意民族民俗文化産品,推出一批在國內外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優質特色創意産品,加強“網際網路+”特色産品和工藝品的生産行銷,促進鄉村文化産業優秀品牌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