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頭條 > 正文 more>>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四川實踐:做好綠色“加減法”

時間:2017-07-28 09:39:46 來源:四川日報 編輯:張林

  綠色“硬仗”

  四川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已進入“啃硬骨頭”的攻堅階段,切實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就要守護好藍天、碧水、凈土

  7月7日,“大規模綠化涼山行動”雨季義務植樹活動舉行,2萬餘株黑荊、楊梅等樹種栽入西昌市西溪鄉牛郎村的一處荒山。

  過去5年,四川累計植樹造林5020萬畝,森林覆蓋率提高到36.88%,比2012年增加1.62個百分點。

  植樹越來越不容易。經過多輪國土綠化後,四川剩餘的荒山荒地,絕大部分是造林難度大、綠化成本高的地塊,是沙化土地、石漠化土地。據測算,要完成2020年全省森林覆蓋率達到40%的既定目標,意味著森林覆蓋率每年須增加0.8個百分點,每年營造林不低於1000萬畝。

  荒山荒地“補綠”尚且如此,高山高原治沙更難於此,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更甚於此。無論情願與否,四川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已進入“啃硬骨頭”的攻堅階段。

  省委副書記、省長尹力強調,各級黨委政府要切實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對未來發展負責,對國家和民族負責,堅決抓好環保工作,堅決把推進綠色發展落實到各項工作中去。

  在省決策層看來,切實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就要著力解決好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提供更多優質生態公共産品,加快補齊生態環境短板。

  想群眾之所想,解群眾之所憂——這既為啃下環保“硬骨頭”提供了根本遵循,也為破解難題指明瞭方向。

  大規模綠化全川的方式由此發生顯著變化。針對城鄉綠化佈局不均衡、生態供給不平衡的現狀,四川打破城鄉界限、行政區劃限制,將植樹造林變為森林進城和公園下鄉,更注重城鄉一體綠化,更注重改善人居環境。

  根據規劃,2020年前,巴蜀大地將打造出成都平原、川南、川東北、攀西四大森林城市群。城市內部,實施綠線管控等措施,提高森林覆蓋率和生態供給;城市周邊,推動荒山荒坡荒地綠化,打造環城公園綠地帶;城市之間,借助道路水系等綠化,打通生態聯繫。

  雅安在全省率先啟動森林小鎮和森林示範村莊創建,讓天全縣紫石鄉紫石關村52歲的村民韓煜強感嘆“種樹子的道道確實多”。他家院壩周邊,生長慢、“模樣不佳”的柳杉等樹種,今春基本被石榴、紫薇等既美觀又兼具經濟效益的鄉土樹種取代。

  到2020年,四川將建成森林城市30個(其中國家森林城市12個)、森林小鎮100個、森林示範村莊300個。

  打破行政區劃,實施聯防聯控,也是打贏大氣污染防治戰役的關鍵。成都平原大氣污染治理被列為2017年四川環保“一號工程”,今年以來,8市一起防控秸稈焚燒開啟合作的序幕。

  正是得益於成都聯動周邊市州步調一致地開展“散亂污”整治、建築施工揚塵控制、工業集中區燃煤鍋爐改造和淘汰、排污大戶偷排漏排整治、秸稈禁燒、機動車尾氣管控、網格化監管等工作,上半年成都空氣品質優良天數116天,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5天。

  成都市民在微信朋友圈曬藍天、白雲、晚霞的頻率越來越高,拍攝綿延起伏雪山的次數也越來越多,成都的另外一張名片不脛而走:全球唯一能在城區觀看7000米以上級雪山的特大中心城市。

  回頭再看污染防治“三大戰役”,捷報頻傳——

  打好“藍天”保衛戰,去年四川21個市(州)政府所在地城市環境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達80%,PM10年均濃度比基準年2013年下降12%;

  打好“碧水”保衛戰,除三州外四川所有縣級以上城市均建成污水處理廠,城市和縣城污水處理率分別達90.5%和75.2%,全省地表水出川斷面達標率90%;

  打好“凈土”保衛戰,累計建成城市(縣城)生活垃圾轉運站1736座,無害化處理廠(場)124座,建有生活垃圾收集點的行政村44019個、佔93.4%,全省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3.5%。

  盛夏的黃昏,樂山市市中區的宋大爺拎著鳥籠,坐在岷江邊乘涼,好不愜意。“多虧治理了幾家重污染企業,河水變清了,偶爾還能看見野鴨。”同一時段,全省水質自動監測網路的實時監測數據顯示:岷江在樂山出境斷面水質為III類。

  群眾滿意,市場也“買賬”。結合集體林確權頒證、非林地上造林頒發“經濟林木(果)權證”,四川推行“誰造林、誰所有、誰管護”,強化充分調動市場力量和社會資本積極性。今年前6月,我省通過集體林權“兩證一社”,共落實抵押貸款超過10億元。


圖片新聞
一週圖集精選 | 圖片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