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圖 片> 新聞欄目

面向未來的趕考——習近平總書記指導河北省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回訪記

時間: 2014-03-24來源: 新華網責編: 李佳
直接點擊圖片或者使用鍵盤'←' '→'鍵翻頁

2013年9月23日至2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到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聯繫省份河北,全程參加並指導省委常委班子專題民主生活會。這是23日上午,習近平聽取中央督導組關於河北省委教育實踐活動情況彙報。新華社記者蘭紅光攝

新華網北京3月23日電(記者李從軍、趙承、李柯勇)65年前的今天——1949年3月23日,西柏坡,一個特殊的歷史節點。

土坯房前,老槐樹下,握別依依不捨的父老鄉親,毛澤東率領中共中央機關動身前往北平。

春風料峭,朝陽流金。毛澤東面帶微笑,大手一揮:“進京趕考去!”

2013年7月11日,同是西柏坡,同是一個重要的歷史節點。

站在九月會議舊址前,習近平神色凝重,目光穿越歷史。此時中國,正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階段。

面對歷史和未來,他再次提出“趕考”問題:“要繼續把人民對我們黨的‘考試’、把我們黨正在經受和將要經受各種考驗的‘考試’考好,努力交出優異的答卷!”

趕考在繼續。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發起了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習近平將西柏坡所在的河北省作為第一批教育實踐活動聯繫點,深入實際,指導工作,推動全黨教育實踐活動向縱深拓展。

與此同時,其他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強、張德江、俞正聲、劉雲山、王岐山、張高麗分別到廣西、江蘇、甘肅、浙江、黑龍江、四川指導教育實踐活動。

這是一次跨越歷史、面向未來的“趕考”。

一場心靈洗禮的行動,在中華大地迅速深入展開。

最近,記者深入河北,回訪習近平總書記指導河北省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過程,感受這一活動給燕趙大地帶來的巨大變化,感受我們黨在新時期趕考路上正在書寫的壯美答卷。

考題之一:“總開關”擰得緊不緊?

堅定理想信念,切實解決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問題。理想信念就是共産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總開關”問題沒有解決好,這樣那樣的出軌越界、跑冒滴漏就在所難免。

有了理想,才有活的靈魂。

喪失信念,堤壩就會崩潰。

習近平將共産黨人的信仰,形象地稱為“總開關”。

趕考路上,教育實踐活動中,這成了第一大考題。

面對各種誘惑和挑戰,習近平號召全體共産黨員,“堅守崇高信仰,煉就金剛不壞之身”。

燕趙大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

現代革命史上,這片土地哺育的一代又一代共産黨人血沃中華。

1927年春,寒氣襲人。

森然兀立的絞刑架下,李大釗目光坦蕩,平靜如常:“不能因為你們今天絞死了我,就絞死了偉大的共産主義!”

一個共産主義者倒下了,千萬個後繼者奮起,光照神州。

習近平指出:“在我們黨90多年的歷史中,一代又一代共産黨人為了追求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不惜流血犧牲,靠的就是一種信仰,為的就是一個理想。”

正是因為信仰,革命時期,共産黨人高唱“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前赴後繼;

正是因為信仰,和平年代,共産黨人“心中裝著人民,唯獨沒有自己”,鞠躬盡瘁;

正是因為信仰,共産黨人引領中華民族,從百年沉淪走向民族復興。

習近平説:“我們黨現在已經90多歲,馬上要進入百年了。一個政黨,如一個人一樣,最寶貴的是曆盡滄桑,還懷有一顆赤子之心。”

理想信念的缺失,乃百病之源。

習近平指出,如果丟失了共産黨人的遠大目標,就會迷失方向,變成功利主義、實用主義者,最後意志消沉,奉行及時行樂的人生哲學,甚至産生“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想法,把當幹部作為一種謀取私利、巧取豪奪的手段。

“總開關”一旦鬆動,行為、作風焉能無恙?

習近平在河北省委常委班子專題民主生活會上説,有一個道理要反覆講,就是黨的幹部必須永不動搖信仰,矢志不渝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而奮鬥。

2013年9月23日下午,石家莊,民主生活會正在進行中。

“堅定理想信念,應該從我們走過的道路上去體會它、認識它……”

插話的,是習近平。

黨的最高領導人全程參加一個省委的民主生活會,史無前例。這個會究竟怎麼才能開得好?這給河北省委領導班子出了一道難度很大的考題。

2013年8月,習近平對前來彙報的河北省領導開門見山:“我參加你們的專題民主生活會,可不是聽你們講鶯歌燕舞的,要有真正的批評和自我批評。”他告誡説:“現在民主生活會,往往是對上級放‘禮炮’,對同級放‘啞炮’,對自己放‘空炮’,最後是你好、我好、大家都好。這樣無助於解決問題。”

總書記的指導,如春風沐面,又如泰山壓頂。

河北動了真格,省委常委們反思自己“走過的道路”,不遮掩、不回避,敢於揭短亮醜,批評和自我批評的鋒芒直指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根本問題。

河北省委書記周本順代表班子集體檢討,剖析“四風”産生的原因,總病根就是理想信念淡薄了,“補鈣”強骨抓得不夠經常;總源頭就是理論學習放鬆了,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內化於心、外化于行做得不夠。

志在頂峰者,不會半坡退卻。

信念迷失者,常有歧路徬徨。

“反思自己,心理不平衡,自我膨脹,這幾年開拓進取的精神鬆懈、幹事創業的勁頭不足,從根本上來説是理想信念不夠堅定,是精神上的‘缺鈣’。”

“怕接觸矛盾,多栽花少栽刺,當‘圓滑官’,表面看是一個處世哲學問題,根子還是理想信念蒙上了灰塵,思想路線出現了模糊。”

……

一種久違的率真會風,讓眾人凜然振作。

前後4個半天的民主生活會,既有紅紅臉、出出汗的緊張和嚴肅,又有加加油、鼓鼓勁的寬鬆與和諧。在尖銳與坦誠中,大家不斷加深著對理想信念的認識。

點評時,習近平再次突出強調“總開關”——

“你們都知道溫水煮青蛙的故事吧?”

他接著説,溫水煮,青蛙不知不覺就死去了。一個人也是如此,職務升遷了,生活變好了,信念就可能慢慢消失了。如果你自己不去自我警醒,我們作為一個黨不能去自我警醒,那麼誰還能叫醒你呢?

説者從容論析,連類感發;聽者醍醐灌頂,心潮澎湃。

新華社、中央電視臺記者深入採訪,集中反映這場民主生活會的長篇紀實、焦點訪談迅即播發。

舉國震動!中央和國家機關、各省區市領導班子連夜組織收看,以此為範例,紛紛召開高品質的專題民主生活會。

俗話説,大凡一戶人家饅頭蒸得好,只需把他的麵糰給別人,全村的饅頭便都會發得好。這,就是酵母的作用。

“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教育實踐活動,讓很多黨員、幹部經歷了一條從不自覺到警醒、由不情願到震動的心路歷程,經受了一次先“痛”後“快”的心靈滌蕩。

在學習思考和查擺剖析中,黨員、幹部正視理想動搖、信仰迷失、精神“缺鈣”、道德失范問題,清洗思想灰塵,清除政治微生物,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擰緊了螺絲。

大海航行,唯有信仰的燈塔才能穿透迷霧,指引前行的方向。

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都對此作過深刻論述。他們是堅守理想信念的典範,無論遇到何等風浪,都矢志不移。

1925年,在填寫“少年中國學會”改組委員會徵詢意見調查表時,毛澤東寫道:“本人信仰共産主義,主張無産階級的社會革命。”

1985年,鄧小平在中國共産黨全國代表會議上指出:“過去我們黨無論怎樣弱小,無論遇到什麼困難,一直有強大的戰鬥力,因為我們有馬克思主義和共産主義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鐵的紀律。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這都是我們的真正優勢。”

1999年,江澤民在紀念中國共産黨成立七十八週年座談會上強調:“我們共産黨人的根本政治信仰是社會主義和共産主義,世界觀是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這是任何時候都絲毫不能動搖的。”

2006年,胡錦濤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週年大會上指出:“崇高理想,堅定信念,是凝聚人心、催人奮進的偉大旗幟,是戰勝困難、贏得勝利的力量源泉。”

2013年7月,教育實踐活動啟動後,曾多次到過西柏坡的習近平,重回西柏坡,重溫“進京趕考”,重新沐浴信仰之光。

他説,我懷著崇敬之心來、帶著許多思考走。

這一次,他思考些什麼呢?

也許,他在思考,在機遇與挑戰並存的歷史交匯點上,在風雲變幻的世界舞臺上,如何把握中國的前途和命運;

也許,他在思考,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還需要付出哪些艱辛努力;

也許,他思考的僅僅是怎樣著眼當下,把教育實踐活動紮實有效地推向深入……

無論如何,他思考的核心都離不開這一點——共産黨人怎樣更好地承擔歷史和人民賦予的責任。

1   2   3   4   5   下一頁  


跳轉到

 

/ 8
 
 
 

熱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