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圖 片> 看中國

藏羌織繡與楊華珍:一樣美得攝人心魄[組圖]

支援←→鍵翻頁 發佈時間: 2015-08-04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但唐文 | 責任編輯: 倫曉璇

 羌繡起源於中國少數名族,羌族。自西元1500年起至今,羌族人就開始保持著身著傳統羌族服飾的習俗,而羌繡都為手工刺繡,是羌族女性代代相傳的手藝,珍稀的羌繡藝術可謂淵源流長。中國網 但唐文 攝

    羌繡起源於中國少數民族羌族。自西元1500年起至今,羌族人保持著身著傳統羌族服飾的習俗,而羌繡都為手工刺繡,是羌族女性代代相傳的手藝,珍稀的羌繡藝術可謂淵源流長。中國網 但唐文 攝

中國網四川8月4日訊(但唐文)“織繡是我們聰明的祖先一針一線沉澱下來的,我只知道,這一旦失去,就再也找不回來。” 藏羌繡在楊華珍的引領下,走出了羌寨,走出了深閨,逐漸走向世界,被人們賞識。如今,楊華珍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藏羌織繡”的傳承人,幾年來,已累計培訓出1000多名“繡娘”,向國內外推銷自己民族的織繡産品,讓更多的人認識羌繡、認識四川、認識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手工技藝”。

説起與羌繡的緣分,對楊華珍而言,就是耳濡目染,是歲月的沉澱。羌繡起源於中國少數民族,羌族。自西元1500年起至今,羌族人保持著身著傳統羌族服飾的習俗,而羌繡都為手工刺繡,是羌族女性代代相傳的手藝,珍稀的羌繡藝術可謂淵源流長。在羌寨,每個羌寨的女子很小就會跟外婆、母親學羌繡,它成為羌族婦女心靈手巧的一種象徵。所謂“一學剪,二學裁,三學挑花繡布鞋”,她們從小便受到嚴格的訓練。楊華珍是藏族人,出生於四川省阿壩州小金縣的她,6歲便隨母親學習藏族編織挑花刺繡技藝。 “當時就從補疤開始,衣服爛了就會補衣服了,慢慢就會繡花了。我們的頭帕、圍裙等都要自己繡。”楊華珍娓娓道來,她説自己同母親、外婆學陣線,常常都不按照規定的針法套路來,喜歡打破規律性,自創針法。在她16歲時,就因為手藝出眾,常被長輩誇讚,並在當地小有名氣。20齣頭的楊華珍就掌握了祖輩留下的技藝。

楊華珍與藏羌繡相伴,至今已有50個年頭,楊華珍説:“我的創作靈感來源於我的家鄉,立足於我們的文化,我喜歡收藏與藏族文化相關的東西,比如唐卡、服飾、繡品、用具……直到現在,我也常回老家去采風,到大寺廟去尋找靈感。” 楊華珍除了對嘉絨藏族編織、挑花刺繡的技藝進行了整理外,同時將盤金繡、扎繡等技藝進行發揚,充分運用於藏族唐卡畫的繡制,並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走進位於成都文殊坊的“藏羌繡苑”,這裡有160多平方米大,裝修頗具民族風味。工作間裏,幾個羌族婦女正靠著窗邊低頭刺繡。近幾年,楊華珍組織創作了《釋迦牟尼講經説法》《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兩幅高21米、寬15米的巨幅唐卡和一幅高9米、寬7米的《五部文殊菩薩》巨幅唐卡,這三幅作品連續在近幾屆成都非遺節上亮相,都獲得了最高獎項。楊華珍的作品也遠銷香港、新加波、歐洲等國家和地區,藏羌繡在楊華珍的帶領下已經走出國門,走向國際化。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楊華珍成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藏羌織繡”的傳承人之前,居然是四川《阿壩日報》的一名攝影記者。楊華珍愛好攝影,並是一把好手。在做攝影記者之前還開過照相館,那時還收了4個徒弟教他們攝影。楊華珍説,現在專注于藏羌繡,這還得感謝她30年的攝影經歷。“攝影時的構圖和色彩等感知給了我很大的幫助。我所設計的很多圖案都是通過攝影照片而來,自然界中的花草樹木艷麗無比,繡出來的藏羌織繡自然也顏色鮮艷。” 但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讓她毅然決定放棄了攝影記者這份工作。年過五旬的她正在工作的路上,地震突然到來,她成為沒有被滾落山石掩埋的幸運者。但是,身邊有人已經血流不止,看到那樣的場景,她感覺有心無力。

在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看著藏羌很多同胞失去了土地的楊華珍痛心不已,她希望自己能做點什麼。 “我會藏羌繡的嘛。”她腦子想起了自己會藏羌織繡。汶川特大地震過後不久,她就向《阿壩日報》交了退休報告,並於2008年8月成立了阿壩州藏族傳統編織、挑花刺繡協會和羌繡協會。就這樣,她放下相機,拿起繡花針,帶領當地的婦女靠手藝生産自救。她覺得,這樣既可以讓她們賺點兒錢,把原來生活中的消遣變成今後謀生的手段,也希望讓羌族文化及羌繡工藝得到延續。

那時,她帶著十二位羌族、藏族老大姐走出大山,來到了省會成都。“很多老姐姐都是第一次走出大山,連過馬路都不知道是紅燈行還是綠燈行。”楊華珍在成都租了個月租900塊錢的房子,她們吃一起住一起,自己做點繡品就拿出來賣。這樣持續了3個月的時間,楊華珍帶出來的1萬多塊錢很快就用完了。萬事開頭難,現在回想起那個時候,楊華珍至今都想不通當時的自己怎麼那麼大膽。令楊華珍沒有想到的是,就因為當年自己的這份選擇和堅持,使藏羌繡被很多人接受並認可,也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援和幫助。楊華珍于2009年5月12日,“5•12”汶川大地震一週年紀念日,在成都市文殊坊成立“藏羌繡苑”,作為保護和傳承藏羌織繡基地。2011年10月,又在汶川縣映秀鎮建立“中國汶川藏羌繡傳習所”,開闢了“傳承人+協會+公司+農村合作社”的傳承模式,培訓農村婦女1500余人,促進居家靈活就業300余人。有了固定的平臺,漸漸地銷量不愁了,藏羌繡的知名度也越來越高。就在2014年5月,羌繡、嘉絨藏族編織、挑花刺繡3項工藝全部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她本人也在年近花甲之時被授予“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薪傳獎”。幾年來,楊華珍累計培訓出1000多名“繡娘”,開始向國內外推銷自己民族的織繡産品。楊華珍説:“老祖宗留下的手工活是文化也是財富,最難的時候我們靠它度過,以後我們要更加珍惜它、傳承好它。”

楊華珍最大的心願是盡到傳承人的責任,把技藝傳承給更多的年輕人,並希望他們能把技藝和現代的時尚、市場相結合,使技藝能更好融入現代人的生活,在新時期能得到新發展。她希望做一個屬於中國人自己的藏羌繡品牌,把有故事有溫度的藏羌繡與時代相結合,把藏羌繡、把民族的文化底蘊推廣到全國、到全世界。在楊華珍心裏有個目標:祖先的東西還要繼續挖掘、整理,而我的任務就是“傳承”、“創新”與“提升”。

1   2   3   4   5   下一頁  


 
本網部分展示作品享有版權,詳見産品付費下載。 購買請撥打 010-88828049 中國網圖片庫諮詢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