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作廣州欖雕的原材料——烏欖核。中國網圖片庫 許建梅 攝
廣州欖雕屬於雕刻工藝中的一種,是瀕臨失傳的優秀民間工藝,由工藝師在“長不盈寸”的烏欖核上進行雕刻創作,最早記載見於南北朝時期,距今已有超過1500年曆史,興盛于明清。
欖雕始創于增城市新塘鎮,早在明代就已盛行,達到很高水準。明代僧人以欖雕船贈香客以示“普渡”,明宣宗還曾親自操刀雕刻,到了清代欖雕更是歷年的貢品。核舟是廣州欖雕中最具傳統特色的一類,歷史上最為出名的是清代咸豐年間新塘老藝人湛菊生(原名茂蘭,號谷生)的《蘇東坡夜遊赤壁》花船,被稱為雕刻之王。現代欖雕作品繼承傳統,小巧玲瓏,運用了鏤雕、浮雕、圓雕、微雕等手法創作,精雅別致,令人嘆絕,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2008年,廣州欖雕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目前,廣州欖雕的“奇巧人”代表有國家級傳承人黃學文、省級傳承人曾昭鴻、市級傳承人曾憲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