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圖 片> 看中國

【非遺】民間瑰寶侗族木構建築營造技藝

支援←→鍵翻頁 發佈時間: 2015-07-10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倫曉璇

    三江侗族木質建築以風雨橋、鼓樓為代表,不僅造型美觀,而且工藝堪稱一絕。整座建築鑿榫打眼、穿梁接拱、立柱連枋不用一顆鐵釘,全以榫卯連接,結構牢固,接合縝密,有極高的工藝和藝術價值。圖為廣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拍攝的三江風雨橋夜景。整座橋飛檐鬥拱,懸柱翹梁,疊彩集翠,匯侗族大建築之精華。中國網圖片庫 王滋創

    侗族木構建築營造技藝是廣西三江縣最出色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三江侗族木質建築以風雨橋、鼓樓為代表,不僅造型美觀,而且工藝堪稱一絕。整座建築鑿榫打眼、穿梁接拱、立柱連枋不用一顆鐵釘,全以榫卯連接,結構牢固,接合縝密,有極高的工藝和藝術價值。2006年,包括侗族鼓樓建築營造技藝在內的侗族木建築營造技藝被列入全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三國時期,侗族先人"依樹積木,以居其上,名曰幹欄",逐漸形成木構建築營造技藝。侗族村寨的建築時,有一些最基本的構件:鼓樓、薩堂(祖母祠)、戲臺、民居、禾晾、禾倉、寨門、涼亭、風雨橋,鼓樓前的歌坪。這十大件實際上已構成了一個完整的侗族村寨聚落于社區中的一個建築群,其中最重要的當然是鼓樓、民居、薩堂、風雨橋了 。

鼓樓是一個寨子的中心,鼓樓附近是歌坪、戲臺、薩堂,這四部分構成了侗寨的核心圈。緊緊地周繞著鼓樓的是民居住房圈,再外一圈是禾晾和禾倉,接著是寨門、涼亭、風雨橋。侗族的建築匠師皆為當地的侗族民間工匠,侗族稱為"梓匠"。在設計鼓樓、風雨橋以及民居等時,他們憑藉的工具只是一桿傳統的度量尺,稱為"匠桿"。"匠桿"用一片竹子臨時製成,長度相當於房屋中柱的長度,刮去青皮,用曲尺、竹筆和鑿刀把一座樓房的柱、瓜、梁、檁、枋等部件的長度和尺碼繪刻在上面,使用起來,橫比豎量,無不得心應手。

風雨橋又稱廊橋、亭橋,就是在木懸臂梁式平橋上建造長廊。侗區多河溪,風雨橋幾乎每寨都有,有的並不只一座,是入寨必經之路。風雨橋既可供行人遮風避雨,又可兼作寨門,更是村民遊息聚談之所。每逢盛節,外寨親友來會,全寨人齊集橋頭,盛裝出迎,唱欄路歌,奉敬客酒,賽蘆笙舞,顯示了濃郁的民族風情。風雨橋的選址十分注意,使之既能粧點大好河山,又能在橋內觀賞到周圍的美好景色。

1   2   3   4   5   下一頁  


 
本網部分展示作品享有版權,詳見産品付費下載。 購買請撥打 010-88828049 中國網圖片庫諮詢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