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在位於重慶市沙坪壩區土主鎮團結村站的重慶鐵路口岸,首列中新互聯互通項目蘭渝專列的駕駛人員在做出發前準備。新華社記者唐奕攝
迎難而上不斷試錯 “中國工法”創造鐵路建設奇跡
“眼睜睜瞅著成果毀於一旦。”説起胡麻嶺隧道施工中遭遇的難題,標段項目總監袁維瑜聲音輕顫,艱難克制住眼角的淚光。
蘭渝鐵路開通後,火車穿過胡麻嶺隧道只需要幾分鐘,但克服該隧道修建過程中一系列世界施工難題的,卻是蘭渝人9年的殫精竭慮和無數次的從頭再來。
2011年8月,胡麻嶺隧道修建第三年。此前一切順利,每個月掘進近百米,整座隧道即將貫通,施工人員都準備好了慶功酒。可到了8月19日,隧道裏卻突然涌出如泥石流般的細砂,淹沒了已經修好的隧道。
參建過十幾條鐵路的老鐵路人,從未遇見像胡麻嶺這樣難的隧道;在鐵路隧道施工中享有盛譽的德國專家,曾專門自帶頂級設備和施工團隊到胡麻嶺應戰,但試了幾次都沒成功,撤離時認為“不可能在這種地層中打隧道”。
掘進,淹沒,再掘進。鐵路施工者們在胡麻嶺與細砂展開拉鋸戰。過去5年半,胡麻嶺隧道發生了四次大突涌,不得不清理砂漿15萬方。“在這種地質條件下進行隧道施工國內外沒有先例,我們只能靠自己摸索,終於在2015年形成一套成熟的施工方案。”蘭渝鐵路公司副總經理陳東傑説。
早在1919年,孫中山先生就提出修建蘭渝鐵路,規劃路線“蘭州-廣元-南充-重慶”,正是今日蘭渝鐵路的基本走向,但因沿線地質條件極為複雜,受技術所限,這條鐵路直到進入21世紀後才開始實施。然而即使到了今天,蘭渝鐵路施工遇到的也是一系列世界級難題,胡麻嶺僅僅是一個縮影。
位於甘肅省岷縣與漳縣交界處、全長19公里的木寨嶺,是我國目前最高風險等級的鐵路隧道,遇到的是世界鐵路隧道中最大的地應力,隧道襯砌受擠壓變形。各參建方通過科技攻關,今年7月終於完成被破壞襯砌的補強工作。
“蘭渝鐵路是用‘中國工法’創造了世界鐵路建設的奇跡。”蘭渝鐵路公司董事長熊春庚説,到目前為止,參建各方在國家級核心期刊發表論文150余篇、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和發明專利70余項、各類工法總結31項。
蘭渝為同類地質的國內外公路、鐵路隧道施工提供了方案、貢獻了智慧,目前在建的多條地質條件類似的鐵路和公路項目,在設計、施工時都向蘭渝“取經”,少走了彎路,降低了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