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 海洋中國

專訪“潛龍二號”控制軟體負責人徐春暉:航向精度能達1度

發佈時間: 2016-02-25
放大縮小

 

大洋40航次上徐春暉在專注工作(攝影 舒珺)

避碰控制系統大膽創新

為應對水下複雜的地形地貌,“潛龍二號”大膽創新,在國內首次採用前視聲吶作為避碰控制設備,這是一種成像聲吶,即把數據採集進來後,通過圖像處理方式來識別障礙和周圍環境,結合避碰策略,下達緊急轉向、緊急變深或變高以及跟蹤策略,在解除危機後,會通過線上路徑規劃引導潛器回到正確的軌跡上,使其繼續正常的執行任務。

據徐春暉介紹,之前在湖試的時候對潛器的避碰演算法進行過考核,在複雜地形上航行時能夠保證自身安全的情況下,達到拍攝水下圖像的目的。

隨著跟海洋科學家們的溝通,徐春暉和他的同事對避碰系統也有了更為深入的認識。以前做避碰時,一旦遇到障礙會讓潛器在水準方向上繞行,但是針對這臺“潛龍二號”AUV,因為它以勘查為目的,所以會在垂直方向上爭取先能達到繞開障礙的目的,從這一點上能夠感受到徐春暉認識的創新和轉變。

對於即將奔赴的西南印度洋熱液硫化物區,也將要對潛器的這個功能進行測試、考核,因為潛器首次進入該區域,面對複雜的地形,系統功能的發揮會面臨很大挑戰,徐春暉告訴記者:“最大的困難是避碰,我們的潛器是近底航行,相當於飛機的超低空飛行,避碰的目的就是確保潛器的安全,對潛器的避碰決策、航行機動性以及故障檢測與處理都有很大考驗,希望這次出海潛器在安全的前提下把任務完成好。”

故障檢測劃分優先級 潛龍二號“突發生病”仍能堅持完成任務

AUV整合了大量的感測器和執行機構,每個設備都有自己的數據狀態和通訊系統,潛器會對它們進行週期性巡檢,按照問題的緊急程度劃分優先級。“還是以去超市為例,在去超市的過程中,不小心把腳崴了,如果不是很嚴重,並且要買的東西對我還很重要,那就可能繼續把購物完成。針對潛器來説,如果某些設備發生了故障,但不影響計劃,而且還能繼續執行任務,就會繼續完成它的工作。但如果一些故障比較嚴重,比如去超市的途中發現錢包忘帶了,直接導致採購計劃泡湯,那就沒法繼續進行,換言之,潛器在做近底微地貌探測時,假如聲學微地貌感測器壞了,那這個任務可能沒法進行,就只能把潛器回收回來”徐春暉以超市為例形象的給記者描述了故障檢測系統的工作狀況。

在早期實驗的時候,一般來説只要出現故障的話,為了保險就讓潛器停止水下工作,先把故障解決掉,但如果要是在實際探測任務中出現一點無關緊要的故障,則能讓它帶病工作,就儘量先把勘查工作任務完成,回來後再解決問題。

在控制軟體的設計開發中離不開一個“秘密武器”——半物理倣真平臺,他相當於一個模擬器,改正的功能會在模擬器上進行驗證,如果功能完全正確才會在實航中把它下載到潛器上,讓它執行任務。徐春暉通過手勢給記者形容道:“這模擬器像飛行員使用飛行模擬器一樣,是自動駕駛平臺,我們給它提供了虛擬的海洋環境和虛擬的感測器,然後用一台與潛器上完全一樣的自動駕駛單元,讓程式在這上面運作。”

此外,“潛龍二號”的四個舵板和推進器是可以回轉的,這樣潛器操控起來余度非常大,因此徐春暉告訴記者,在執行不同任務時,會用不同推力分配的原則,這樣即便某些推進機構發生故障,演算法也會根據這種冗余設計自動適應,可以很好的完成任務。

“希望潛器能安全可靠,在平安的基礎上把調查任務完成的越多越好!”徐春暉笑著向記者坦露內心對“潛龍二號”的期盼和希望。

“潛器的工作狀態決定我們的工作、生活和時間。”作為先後參加五次海試的“硬漢”徐春暉坦言,在海上的時間很長,曾全程參與了6000米級AUV“潛龍一號”的所有試驗,包括大洋29航次、大洋32航次的科考,也參加了去年“潛龍二號”的南海海試。在分享以往難忘的經歷時,他告訴記者:“當初做潛龍一號時遇到過不少困難,經常是把潛器準備好了投放水裏,沒過半小時就因為故障上來了。我們在海上都是高濕高熱的氣候,有時剛想衝個澡,潛器就上來需要馬上排查故障,這時候,潛器的工作狀態決定了我們的工作、生活和時間。”

工作之餘徐春暉與同事會一起放鬆一下,但是實施海上作業時就會非常忙,常常24小時連軸轉,如果不是下水作業也都是在做技術準備,包括潛器的故障排查,海上的工作效率要求高,時間也非常寶貴,“我們一起去做試驗的同事都是同吃同住,有時候大家在一起的時間比跟家人相處的時間都長,常年漂泊在外。跟潛龍二號的副總設計師趙宏宇一起做試驗時,他的小孩非常小,家人問小孩他的爸爸呢,小孩就指著墻上的婚紗照,説那是爸爸,其實想想都挺不容易的”徐春暉跟記者分享説,在海上做試驗還經歷過一次中秋節,船上組織文藝活動,豐富了大家的海上生活,當時雖然很想家,但是跟同事一起過節,像一家人一樣非常難忘。

在採訪接近尾聲時,徐春暉告訴記者,這次奔赴西南印度洋遇到惡劣海況,對自身身心和潛器都是一種考驗,希望潛器能表現出色,圓滿完成任務。

   上一頁   1   2  


文章來源: 中國網
責任編輯: 舒珺
 
分享到:
20K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中國網官方微信